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童趣》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心所向( ) ②项为之( )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 ④一癞蛤蟆也( )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舌一吐二虫尽为所吞
A.拔山倒树B.先自度其足,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C.至之市,忘操之(《郑人买履》)D.舟已行矣,剑不行(《刻舟求剑》)
【小题3】(小题3)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果如鹤唳云端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译文:
⑵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译文:     
【小题5】概述文中的“趣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19 02:46: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小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zhòu)B.(chā)可拟C.尊君在(bù)D.友人(cán)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若柳絮风起(___________)
(3)陈太丘与友行(___________)  
(4)相而去(___________)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小题4】(甲)(乙)两文都通过讲述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儿童的才智。对选文中的儿童,你最喜欢谁?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下车之 引:    (2)不矩 逾:
(3)三吾身 省:    (4)去后至 乃:
【小题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还是舍不得离开,(担心)离开后朋友来到。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翻译: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一章强调在复习旧知识时要有新的收获。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讲循序渐进,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C.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特别高兴,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D.“怒”与“惭”写友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友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小题4】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乙文中的哪句话?(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传不习乎
D.人不知而不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林嗣环《口技》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赂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人履其板,自不能动。人皆服其精熟。

沈括《梦溪笔谈》略有删改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吴越国的吴越王及其子孙。吴越国为钱镠所建。后文的“钱帅”,即钱镠的孙子钱俶。②喻皓:也作预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③讫:完。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
宾客大宴() ⑵众妙备()
以为妙绝() ⑷上轻,如此()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小题4】甲文中口技艺人的表演真是模仿得 (填一成语),乙文中喻皓对“ ”(用乙文原句填写)的回答真是胸有成竹。他们俩在自己所从事的的技艺上都达到了    (用一个成语形容)的境地。

同类题5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能(通“举”,选拔)
B.男有,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盗窃乱而不作(小偷)
D.货其弃于地也(厌恶)
【小题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小题4】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