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势竞上,互相轩邈
(2)猿则百叫无
(3)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小题3】作者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作用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2-09-12 09:07: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三峡

自三峽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峽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1)沿溯阻绝     (2)多趣味
(3)直视无     (4)窥谷忘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小题3】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澄澈)
B.湖中人鸟声俱(隔绝)
C.湖中焉得有此人(更加)
D.如鸣佩环,心之(快乐)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日更定矣 金陵人,客此
B.卷石底出 不物喜,不以己悲
C.余强饮三大白别    乃记之
D.岸势犬牙差互 真无马耶
【小题3】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A.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剩余的一只小舟,以及这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B.湖上弥漫着漂浮的水汽,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C.湖上弥漫着漂浮的水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D.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小题4】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亭赏雪,丙文写的是游览小石潭。
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清新唯美之景,乙文写天云山水的清晰雅致之景,丙文写了鱼儿水中嬉戏的自由欢愉之景。
C.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中有苏轼遭受贬谪的悲凉之感,乙文中有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深切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感。
D.画线句子写景各有千秋。甲文划线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划线句子采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备:丙文划线句子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

同类题3

岳阳楼记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连月不:而或长烟空: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小题3】请从选段①②中找出分别与“以己悲”“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
(1)以己悲:
(2)以物喜:
【小题4】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    (用原文填空);范仲淹抒发的远大政治抱负是    (用原文填空)。
【小题5】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下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答题。

(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换骨岩:岩石名。③幔亭峰:山峰名。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王命急宣 ________ (2)则湍绿潭 ______________
(3)不及返____________(4)岩幔亭峰后崖也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小题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