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入:_______  (2)乱:_______  (3)敌国: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市 一反三 足轻重 轻妄动
B.人过 目个忘 悔自新  言其实
C.衡于 不足为 深思熟 处心积
D.征于 声俱厉 眉飞舞 喜形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4 06:45: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注释)①遇:遇见、遇到。②仆闻之:我听说。③患:灾祸。④蹴然易容:蹴然,吃惊不安;易容:改变脸色。⑤益:越。⑥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⑦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傅说于版筑之间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必先其心志       (4)官大者,主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小题3】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哪些磨难?(用甲文中的原句回答。)
【小题4】甲文中,体现其中心论点的句子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出来。)
【小题5】乙文中,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已的语言简单概括)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小题2】(小题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B.学不思则罔
C.然得腊之以为饵D.朝往,暮
【小题3】(小题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同类题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筋骨     无案牍之
B.行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
C.益其所不能 不能损魁夫之丘
D.管夷吾举于 入则无法家拂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畎亩之中 告之
B.饿体肤,空乏其身    如土石何
C.发于声,后喻 委去之
D.胶鬲举于鱼盐中 多助之至,天下顺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列举古代圣贤起于微贱的事例,意在阐述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练。
B.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炼激发人的斗志,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C.本文最后提出了文中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本文论证严密,通篇设喻说理,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
【小题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