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③相委而去 委: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友人惭,下车引之。
【小题3】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元方有哪些品质?
【小题4】“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词。(1)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
(3)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小题3】下面将谢道韫的话和谢朗的话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
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
C.“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
D.“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期日中 期(
②去后乃至 乃(
③尊君在不 不(
④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3】友人的“无信”表现在
【小题4】学习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做人道理?请结合短文或实际,说说你的理由。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太丘舍去:________
(2)下车引之:_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4)魏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_
(5)虽乐: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是日,饮酒乐,天雨。
【小题3】(甲)(乙)两个文段表现的共同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C.下车/引之 |
D.元方/入门/不顾 |
①俄而雪骤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小题4】甲乙任选一文,说说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过中不至 人迹罕至 | B.太丘舍去 舍己为人 |
C.下车引之 穿针引线 | D.入门不顾 奋不顾身 |
A.和我相约同行,竟然丢下我走了。 |
B.和我相约同行,竟然丢下我先去了那里。 |
C.期待与我同行,竟然丢下我自己离开。 |
D.期待与我同行,竟然丢下我先去了那里。 |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乃往,身自罢之
【小题2】翻译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小题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小题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十有五 (2)曲肱
【小题5】翻译句子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李德裕神俊①,宪宗赏之,坐于膝上。父吉甫,每以敏辩夸于同列。武相元衡召之,谓曰:吾子②在家,所嗜何书?意欲探其志也。德裕不应。翌日③,元衡具④告吉甫,因戏曰:公诚陟大痴耳⑤。吉甫归责之,德裕曰:武公身为帝弼,不问理国⑥,而问所读书,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其言不当,所以不应。吉甫复告,元衡大惭。由是振名。
(选自孙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注)①神俊:天赋才智出众。②吾子:你。③翌日:第二天。④具:详尽。⑤诚大痴耳:(你儿子)实在是非常痴呆啊。⑥理国:治理国家。【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 (2)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
(3)每以敏辩夸于同列_______________ (4)书者礼部之职也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意欲探其志也。
【小题3】陈元方“不顾”,李德裕“不应”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1)太丘舍去:____________
(2)尊君在不:____________
(3)下车引之:____________
(4)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小题3】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其编者是南朝的____________(人名)。【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上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门外戏”一词突出元方只是孩童,衬托出他虽年幼却聪慧识礼的形象。 |
B.“尊君在不?”语气直接,表现出客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迟到失信的错误。 |
C.“下车引之”是友人惭愧的表现,他无言以对的狼狈衬托了元方的形象。 |
D.“入门不顾”表现出了元方聪明智慧、善于言辞又知书识礼的人物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