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高念东少宰①家居时,夏月独行郊外,于堤边柳阴中乘凉,一人车载瓦器抵堤下,屡拥不得上招②公挽其车公欣然从之。适③县尉张盖至,惊曰:“此高公,何乃尔④?”公笑而去。
达官遣役⑤来候公,公方与群儿浴河内,役亦就浴,呼公为洗背,问高侍郎家何在,一儿笑指公曰:“此即是。”役于水中跪谢⑥,公亦于水中答之。
(选自《《筠廊二笔》》)
(注释)①少宰:刑部侍郎②招:招呼③适:恰好④何乃尔:为何做这种事⑤役(yì):差役,在官府中当差的人⑥谢:认错,道歉【小题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屡 拥 不 得 上 招 公 挽 其 车 公 欣 然 从 之
【小题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寒雪日内集______ (2)俄而雪骤______
(3)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 (4)公笑而去______
【小题3】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曲肱而枕之 公笑而去 |
B.于堤边柳阴中乘凉 役于水中跪谢 |
C.呼公为洗背 可以为师矣 |
D.公亦于水中答之 下车引之 |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一儿笑指公曰:“此即是。”
【小题5】(甲)文赞赏谢道韫的_______________;(乙)文刻画高念东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③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④?”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一:整个。④独止:一个人留下。【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尊君在不(_____)
(2)不忍委之(_____)
(3)下车引之(_____)
(4)子可去(_____)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
B.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
C.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
D.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小题4】(甲)(乙)两文都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陈太丘之友_______的性格;(乙)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荀巨伯_______的性格。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俄而雪骤(______) (2)差可拟(_______)
(3)尊君在不(______) (4)元方入门不顾(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小题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
B.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C.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D.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1)下车引之 引: (2)不逾矩 逾:
(3)三省吾身 省: (4)去后乃至 乃:
【小题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还是舍不得离开,(担心)离开后朋友来到。 |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一章强调在复习旧知识时要有新的收获。 |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讲循序渐进,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
C.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特别高兴,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
D.“怒”与“惭”写友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友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C.传不习乎 |
D.人不知而不愠 |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②,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③,饭落釜④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⑤?” 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⑥。”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⑦不?” 对曰:“仿佛志⑧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⑨,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⑩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诣:拜访。②进火:烧火。③著箅:放置蒸食物用的竹屉。④釜:锅。⑤馏:把米放在水里煮开,再滤出蒸熟。⑥糜:比较稠的粥。⑦识:记住。⑧志:记、记住。⑨易夺:补充。⑩但:只,只要【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期日中: ⑵元方入门不顾:
⑶俱委而窃听: ⑷尔颇有所识不:
【小题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B.友人/惭,下车/引之 |
C.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 D.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
⑴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⑵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小题4】回答问题
⑴(乙)文讲述了“蒸饭成粥”这一成语故事,陈元方、陈季方为何将饭煮成了粥呢?请用原文的语句准确地回答出原因。
原因: , 。 , 。
⑵读完这两则故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陈元方?请结合具体的内容简要分析陈元方这个人物的特点。(至少两点)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②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王冕读书》)
(注释)①已:止,罢。②已而:过后。③曷:何,怎么,为什么。④依:投靠。⑤恬:安然。【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相委而去____
(2)辄默记____
(3)尊君在不____
(4)入门不顾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冕因去 |
B.元方入门不顾/窃入学舍 |
C.未若柳絮因风起/冕因去 |
D.下车引之/父怒挞之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4】(甲)文主要表现元方____的特点。(乙)文主要表现王冕____的品质。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俄而雪骤(__________)
(2)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
(3)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__)
(4)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小题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要素。
【小题4】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差强人意 | B.参差不齐 | C.成绩差 | D.出公差 |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每句标一处)。
(1)陈 太 丘 与 友 期 行
(2)故 人 至 暮 不 来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小题4】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①差可拟__________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
③九岁,甚聪惠 _______________ ④孔指以示儿 _____________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小题3】甲、乙两文中的少年有怎样的共同特点?在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上,两文运用哪种共同的方法。你还知道类似的少年吗?请举出一例。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使君何日当还
④及事讫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小题3】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
【小题4】(材料探究)阅读下面几则诚信小故事,谈谈你对诚信有什么认识。
材料一:春秋时,吴国的季子出使北方,顺道拜访了徐君。徐君很喜欢季子的剑,季子虽然心中默许赠送,但因外交礼仪的需要,当时没有答应。等季子返回时,徐君已经死了,季子就把剑挂在徐君坟前的树上,然后再离去。
材料二:北宋词人晏殊14岁时,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看到题目后,对皇帝说:“这个题目我10天前就做过了,请陛下另出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