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
(2)俄而雪骤 骤:
(3)尊君在不 尊君:
(4)相委而去 委: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3】(甲)文中的谢太傅和(乙)文中的友人,他们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小题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_________。【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小题3】文中“咏雪”有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说明理由。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寒雪日内集(_________) (2)俄而雪骤(_________) (3)公欣然曰(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第一句话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内容。 |
B.咏雪的直接原因是“内集”,“公大笑乐”揭开了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 |
C.文章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
D.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俄而雪骤(_________)
(2)俄而(____________)
(3)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
B.“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
C.“公大笑乐”是因为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笑”前喻,“乐”后喻。 |
D.作者在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这是闲来之笔,可有可无。 |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客有问陈季方:“足下①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②,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③,下为渊泉所润。当斯④之时,桂树焉⑤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①足下:对人的敬称,多用于同辈之间。②阿:山脚。③沾:浸润。④斯:这⑤焉:怎么【小题1】甲文选自《_____》,南朝宋临川王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 (2)尊君在不(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 (4)吾家君(_________)
【小题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小题4】阅读甲、乙两文,从陈元方、陈季方兄弟俩的话语中,你可以读出他们与父亲怎样的关系?请结合两则短文加以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③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④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③焉:何,哪里。④罢:通"疲"文中指停止。【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__) 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
下车引之 (______________) 虽乐 (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岂可不一会期哉。
【小题3】这两则文段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②。魏于是乎始强。
(《战国策》)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
(3)是日,饮酒乐(______)
(4)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小题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看法。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小题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胡贼攻郡 恰逢 |
B.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
C.未若柳絮因风起 趁 |
D.贼既至。 既然 |
A.太丘舍去 吾今死矣,子可去 |
B.岂荀巨伯所行邪? 三人行 |
C.而敢独止 温故而知新 |
D.尊君在不 传不习乎 |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小题4】第二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季札①之初使,北过徐君②。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③,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④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②徐君:徐国国君。③上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④冢:坟墓。【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元方/时年七岁 | B.待君久/不至 |
C.季札/心知之 | D.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⑵元方入门不顾 ⑶为使上国 ⑷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过中不至 ②还至徐 |
B.①太丘舍去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C.①于是乃解其宝剑 ②去后乃至 |
D.①徐君好季札剑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小题5】陈太丘与友期和季札挂剑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________的传统美德;(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__________的孩子。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卿父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②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父法⑤孤,孤法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做,实践。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法:效法,仿效。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遥遥无期 |
B.陈元方年十一时/元方时年七岁 |
C.周公不师孔子/可以为师矣 |
D.元方入门不顾/义无反顾 |
A.尊君在不: 你父亲在吗? |
B.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很惭愧,下车去拿好吃的吸引元方。 |
C.期日中,过中不至:约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 |
D.不知卿父法孤,孤法父:不知是你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