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常见的化学反应
- 运动和力
- 电和磁
- + 波
- 声音
- 光和颜色
- 光的反射和折射
- 透镜和视觉
-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 能量转化与守恒
- 能源与社会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某荷花池水深 2m,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 0.5m 处的荷尖上,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1.5m |
B.蜻蜓在水中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
C.荷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吸收了绿色的光 |
D.荷花池底看起来比实际的 2m 要浅一些 |
如图所示,用抽气机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电铃的铃声逐渐弱,据此现象可推理得出


A.电铃在真空中无法振动 |
B.抽气机能减弱电铃的振动 |
C.铃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D.铃声在真空中音调变低 |
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
B.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
C.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 |
D.若向左推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亮 |
小欢利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的中心恰好呈现清晰的像。回答问题:

(1)此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为了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_____(选填“光滑”或“粗糙”)的白板。
(2)若此时,小欢的手指尖不小心触碰到了凸透镜,在光屏上将看到_____(选填字母)。
(3)小欢把蜡烛移动到A处,并通过移动光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上所成像的性质是_____。小欢又将A处的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发现光屏上仍成清晰的像,只是像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写出光屏上仍成清晰的像的原因。_____。

(1)此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为了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_____(选填“光滑”或“粗糙”)的白板。
(2)若此时,小欢的手指尖不小心触碰到了凸透镜,在光屏上将看到_____(选填字母)。
A.指尖的像 | B.指尖的影子 | C.烛焰完整的像 | D.烛焰不完整的像 |
如图所示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 B.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
C.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 D.乙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强 |
如图所示,把两只烧瓶的一侧都涂成黑色,另一侧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单孔橡皮塞连接有一段有色液柱,两个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同时甲涂黑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将乙白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有色液柱移动的距离甲为L1,乙为L2,则L1_____L2(填“>”“<”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②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 |
黑暗的房间里点燃一蜡烛,在白墙和蜡烛之间放一块中间刺有方形小孔的硬纸,在白墙上的像是( )
A.烛焰的影子 | B.方形的光斑 |
C.烛焰倒立的像 | D.方形的烛焰像 |
在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直线传播 | B.小孔成像 |
C.光的反射 | D.光的色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