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 pH值的变化
- pH值的测量及方法
- +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 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通过钝化的方式使锌制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可有效防止锌的腐蚀。某锌制品的钝化液含有硝酸银、硝酸铜、重铬酸等,其中重铬酸是一种可溶性的酸。
(1)该钝化液PH 7 (填“>”、“<”或“=”);
(2)重铬酸(H2Cr2O7)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 。
(1)该钝化液PH 7 (填“>”、“<”或“=”);
(2)重铬酸(H2Cr2O7)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 。
小宁和小明同学学习完酸、碱、盐后发现: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中解离出了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使酚酞试液变红呢?小宁设计了如下图三个实验,请你、小宁和小明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1)Na2CO3属于 (填“酸”、“碱”、“盐”);
(2)实验Ⅰ的目的是为了 ;
(3)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探究水分子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小明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小明的理由是 ;
(4)实验Ⅲ滴入Na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后,振荡,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了 (提示:CaCl2溶液呈中性)
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溶液中的CO32--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1)Na2CO3属于 (填“酸”、“碱”、“盐”);
(2)实验Ⅰ的目的是为了 ;
(3)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探究水分子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小明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小明的理由是 ;
(4)实验Ⅲ滴入Na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后,振荡,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了 (提示:CaCl2溶液呈中性)
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溶液中的CO32--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在Ca(OH)2饱和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冷却至室温,溶液pH没有太大改变的是()
A.CO2 | B.NaNO3 | C.Cu(NO3)2 | D.HCl |
某化学兴趣小组按以下步骤探究某一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1)[猜想和假设]:溶液的pH可能为(请将你的假设填入空格内)
①:pH<7,②: ,③: 。
(2)设计和实验:要检测该溶液的酸碱性强弱,除了正确的操作步骤外,最好选用下列酸碱指示剂中的 (填字母)来进行实验。
(A)pH试纸、(B)紫色石蕊试液、(C)无色酚酞试液
组内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氯化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乙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湿润,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丙同学:将pH试纸直接浸入氯化钠溶液中,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3)评价:三位同学中操作规范的是 同学。其余同学操作上的错误之处是: 。
(4)结论与分析:丙同学得出:“凡是盐溶液的pH都等于7”,你认为该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如不正确请举一例说明,如正确,此空格不填) 。
(1)[猜想和假设]:溶液的pH可能为(请将你的假设填入空格内)
①:pH<7,②: ,③: 。
(2)设计和实验:要检测该溶液的酸碱性强弱,除了正确的操作步骤外,最好选用下列酸碱指示剂中的 (填字母)来进行实验。
(A)pH试纸、(B)紫色石蕊试液、(C)无色酚酞试液
组内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氯化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乙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湿润,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丙同学:将pH试纸直接浸入氯化钠溶液中,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3)评价:三位同学中操作规范的是 同学。其余同学操作上的错误之处是: 。
(4)结论与分析:丙同学得出:“凡是盐溶液的pH都等于7”,你认为该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如不正确请举一例说明,如正确,此空格不填) 。
人被蚊子、蜂等昆虫叮咬后,皮肤红肿疼痛,这是因为被注入了一种叫蚁酸(甲酸)的物质。此时可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
A.食盐水 | B.肥皂水 | C.桔子汁 | D.米醋 |
向四只分别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下列物质,直至过量,最终溶液pH等于7的物质是()
A.BaCl2 | B.Mg(OH)2 | C.NaOH | D.Na2O |
下表列出了四种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

某同学测定得知,当地土壤的pH接近7。以上农作物最不适宜种植的是( )

某同学测定得知,当地土壤的pH接近7。以上农作物最不适宜种植的是( )
A.棉花 | B.玉米 | C.大豆 | D.茶树 |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
B.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食醋是酸性溶液,所以食醋的pH小于7 |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
某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在探究碱的性质时发现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可溶性碱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他们想进一步探究:不溶性的氢氧化镁是否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为此,他们将适量的氢氧化镁加入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搅拌,然后向浑浊的液体中滴加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又消失了。四位同学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上述酚酞试液变红、红色又消失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小明:可能是个偶然现象。
小东:可能是浑浊液体中的固体氢氧化镁使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镁沉降后溶液就变无色了。
小花:可能是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也可能是氢氧化镁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小红:可能是在热水中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大,溶液中OH-离子较多,使酚酞试液变红;过一会儿温度降低,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中OH-离子变少,酚酞试液又变无色。
(1)对小明猜想“是个偶然现象”,四位同学都认为可以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排除偶然现象。他们的方法是: 。
(2)小花认为小东的猜想不正确,她从碱使酚酞试液变色的原因上给予了否定,小花的理由是 。
(3)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小花的猜想,还需做如下实验,你知道其实验的目的吗?
(4)对小红的猜想,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进行证明,其中一种如下表。
小明:可能是个偶然现象。
小东:可能是浑浊液体中的固体氢氧化镁使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镁沉降后溶液就变无色了。
小花:可能是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也可能是氢氧化镁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小红:可能是在热水中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大,溶液中OH-离子较多,使酚酞试液变红;过一会儿温度降低,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中OH-离子变少,酚酞试液又变无色。
(1)对小明猜想“是个偶然现象”,四位同学都认为可以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排除偶然现象。他们的方法是: 。
(2)小花认为小东的猜想不正确,她从碱使酚酞试液变色的原因上给予了否定,小花的理由是 。
(3)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小花的猜想,还需做如下实验,你知道其实验的目的吗?
实验步骤 | 设计目的 |
将氢氧化镁加入到热水中搅拌,滴入酚酞试液,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 |
(4)对小红的猜想,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进行证明,其中一种如下表。
实验方法 |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 相应结果或结论 |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镁和相同质量的热水振荡,各滴加数滴酚酞试液。一支保持温度不变,另一支自然冷却。 | 保持温度不变的红色不消失,自然冷却的红色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