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 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 +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②中溶液是饱和溶液 |
B.③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C.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 |
D.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 |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如图,质量m克的小球悬浮在50℃硝酸钾溶液中,烧杯底部还留有一定量的硝酸钾晶体.此时小球收到的浮力是F甲,硝酸钾溶液的密度是ρ甲;当温度下降至23℃时,小球受到的浮力F乙,硝酸钾溶液的密度是ρ乙.此过程中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由以上信息可知( )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溶解度(g) | 13.3 | 21.0 | 31.6 | 46.0 | 63.9 | 85.5 |
A.F甲=F乙,ρ甲>ρ乙 |
B.F甲>F乙,ρ甲>ρ乙 |
C.F甲<F乙,ρ甲<ρ乙 |
D.F甲>F乙,ρ甲<ρ乙 |
有一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液甲,在一定温度下,经过如下变化:溶液甲→(蒸发掉10克水,无晶体析出)→溶液乙→(蒸发掉10克水,析出晶体3克)→溶液丙。据此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该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30克 |
B.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C.溶液丙若再蒸发10克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3克 |
D.该温度下的溶液甲为不饱和溶液 |
如图所示,小明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了个孔,并向里面加入一定量的饱和食盐水和少量食盐晶体。一段时间后,小明将孔内的物质全部倒出。下列猜想和实验中,正确的是( )


A.倒出的物质中可能没有食盐晶体 |
B.倒出的物质中一定有食盐晶体 |
C.将倒出的食盐水升温(不考虑溶剂蒸发),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
D.向倒出的食盐水中加入大量食盐,判断其是否继续溶解食盐 |
20℃时,取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置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向其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相应固体溶质,将温度升高到40℃,固体的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图2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仔细阅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b>a>c时的温度为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烧杯甲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溶液,烧杯乙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溶液。
(3)40℃时,烧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的溶液中溶剂最少。
(4)各种状态下,各烧杯(甲、乙、丙)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b>a>c时的温度为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烧杯甲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溶液,烧杯乙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溶液。
(3)40℃时,烧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的溶液中溶剂最少。
(4)各种状态下,各烧杯(甲、乙、丙)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甲(状态2)>甲(状态1) | B.乙(状态1)>甲(状态3) |
C.甲(状态1)=乙(状态2) | D.乙(状态1)>丙(状态3) |
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2℃时,将20g甲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将t2℃时甲、乙晶体的饱和溶液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t2℃,甲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或“<”)乙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
(3)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提纯。

(1)t2℃时,将20g甲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将t2℃时甲、乙晶体的饱和溶液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t2℃,甲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或“<”)乙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
(3)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提纯。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若t1=20℃,则A物质的溶解性为 _______(“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2)将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如何变成不饱和溶液?______(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3)t3℃时,欲用1000克水分别配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则所加溶质的质量从大到小为 _________。

(1)若t1=20℃,则A物质的溶解性为 _______(“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2)将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如何变成不饱和溶液?______(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3)t3℃时,欲用1000克水分别配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则所加溶质的质量从大到小为 _________。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2℃时,A、B、C三种物质中,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
B.P点表示t1℃时B、C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相等 |
C.一定温度时,要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增加溶质的方法 |
D.20℃时,给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有晶体析出的是A物质 |
通过实验比较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
A.水的温度和质量相同 | B.水的温度相同,质量不同 |
C.水的质量不同 | D.两种物质质量相同且全部溶解在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