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 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 +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1)从表中可以看出,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有________,本题利用的是_______方法研究各变量对溶解性的影响。
(2)写出A组中X的数据:__________克。
(3)由A、B两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实验组别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
A | B | C | D | E | |
实验温度 | 20ºC | 20ºC | 20ºC | 20ºC | 60ºC |
溶剂种类 | 水 | 酒精 | 水 | 水 | 水 |
溶剂质量 | 20g | 20g | 10g | 10g | 10g |
加入固体种类 | 硝酸钾 | 硝酸钾 | 硝酸钾 | 食盐 | 硝酸钾 |
加入固体质量 | 10g | 10g | 10g | 10g | 10g |
剩余固体质量 | X | 10g | 7.6g | 6.4g | 0g |
(1)从表中可以看出,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有________,本题利用的是_______方法研究各变量对溶解性的影响。
(2)写出A组中X的数据:__________克。
(3)由A、B两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某同学在20 ℃(已知硝酸钾—KNO3的溶解度:20 ℃时为31.6克,50 ℃时为85.5克)时进行了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温度不变,若在④中加入5.5克硝酸钾固体可得到饱和溶液 |
B.②③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C.①③④均为饱和溶液 |
D.④→⑤可析出53.9克硝酸钾晶体 |
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30g,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 4.2 | 2 | 0 | 9.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
B.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
C.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 |
D.四杯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为:丙溶液>乙溶液>甲溶液>丁溶液 |
硝酸钾和氯化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硝酸钾和氯化钾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
(2)如图所示,20℃时,将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填字母序号)。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溶解度/g | 硝酸钾 | 13.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138 |
氯化钾 | 27.6 | 31.0 | 34.0 | 37.0 | 40.0 | 42.6 | 45.5 | 48.3 |
(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硝酸钾和氯化钾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
(2)如图所示,20℃时,将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固体 | B.硝酸铵固体 | C.冰块 | D.石灰 |
X、Y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0℃时,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5克X物质,40℃时,20克水中溶解6克Y物质恰好饱和,则30℃时,X、Y在水中的溶解度( )
A.X>Y |
B.X<Y |
C.X=Y |
D.无法比较 |
如表为氯化铵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氯化铵溶解度/g | 29.4 | 33.3 | 37.2 | 41.4 | 45.8 | 50.4 |
氯化钠溶解度/g | 35.7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A.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
B.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是氯化钠 |
C.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10℃−20℃之间 |
D.50℃时,100g水中加入50.0g氯化铵配成溶液,再冷却到20℃,能够析出13.2g固体 |
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比较甲、乙两图可知: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陡斜程度的因素是________,两种物质中________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小.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
(3)若将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到50℃,此时溶液为________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比较甲、乙两图可知: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陡斜程度的因素是________,两种物质中________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小.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
(3)若将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到50℃,此时溶液为________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如图为A. B. 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完成问题:

(1)P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
(2)t1℃时,A. B. C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次序是______;
(3)将t2℃时A. B. 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1)P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
(2)t1℃时,A. B. C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次序是______;
(3)将t2℃时A. B. 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t2℃时,将甲、乙各80g分别放在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现象如图一,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甲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b |
B.M点表示t1℃时,甲、乙的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C.图一烧杯②中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可变成不饱和溶液 |
D.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
如表为氯化钠、氯化铵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表中数据可知,三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小的物质是______;
(2)50℃时,在烧杯中的100g水中加入49.0g氯化铵配成溶液,过一段时间后温度降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_____g。
(3)A是80℃含有120g水的KNO3溶液。经过如下操作,得到102gKNO3固体。

Ⅰ.A溶液为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Ⅱ.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选填编号)
a.A到B的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b.B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69:100
c.开始析出KNO2固体的温度在60℃至80℃之间
d.A溶液的质量等于222g。
温度(℃) | 20 | 40 | 50 | 60 | 80 | |
溶解度(g/100g水) | NaCl | 36.0 | 36.6 | 37.0 | 37.3 | 38.4 |
NH4Cl | 37.2 | 45.8 | 50.4 | 55.2 | 65.6 | |
KNO3 | 31.6 | 63.9 | 85.5 | 110 | 169 |
(1)由表中数据可知,三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小的物质是______;
(2)50℃时,在烧杯中的100g水中加入49.0g氯化铵配成溶液,过一段时间后温度降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_____g。
(3)A是80℃含有120g水的KNO3溶液。经过如下操作,得到102gKNO3固体。

Ⅰ.A溶液为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Ⅱ.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选填编号)
a.A到B的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b.B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69:100
c.开始析出KNO2固体的温度在60℃至80℃之间
d.A溶液的质量等于22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