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密度及其特性
- 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
- 密度的应用与物质鉴别
- 密度与温度
- 设计实验测密度
- 液体密度的测量
- 固体密度的测量
- 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 密度公式的应用
- 密度的大小比较
- + 探究密度特性的实验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如图甲所示为水的密度在0~10 ℃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图乙为北方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图像及水的有关性质判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温度等于4 ℃时,水的密度最大 |
B.在0~4 ℃范围内,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C.图乙中从上至下A、B、C、D、E处的温度依次升高 |
D.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那么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 |
把一木块分别放入水、煤油和硫酸中(ρ硫酸>ρ水>ρ煤油>ρ木)平衡时,木块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
A.在水中最大 | B.在煤油中最大 |
C.在硫酸中最大 | D.都一样 |
如图所示,密度分布均匀的圆柱形棒的一端悬挂一个小铁块并一起浸入水中。平衡时棒浮出水面的长度是浸入水中长度的n倍。若水的密度为ρ,则棒的密度为()


A.![]() | B.![]() |
C.![]() | D.![]() |
小海为了鉴别一工艺品是否铜做的,在实验室里测量这个工艺品的密度。
(1)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将天平放在 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处,若天平的指针静止在图甲所示位置,则可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
(2)当右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a所示时天平平衡,则该工艺品的质量为 克。
(3)A、B两量筒分别装上30mL的水,把工艺品放入A量筒,如图b;把与工艺品相同质量的实心铜块放入B量筒,如图c,则实心铜块的体积为 厘米3。
(4)由上述实验可知该工艺品的密度比铜的密度 。(选填“大”、“小”).
(5)小海根据工艺品的密度与铜的密度不等而得出工艺品不是铜做的结论。此结论是否可靠?为什么? 。
(1)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将天平放在 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处,若天平的指针静止在图甲所示位置,则可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
(2)当右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a所示时天平平衡,则该工艺品的质量为 克。
(3)A、B两量筒分别装上30mL的水,把工艺品放入A量筒,如图b;把与工艺品相同质量的实心铜块放入B量筒,如图c,则实心铜块的体积为 厘米3。
(4)由上述实验可知该工艺品的密度比铜的密度 。(选填“大”、“小”).
(5)小海根据工艺品的密度与铜的密度不等而得出工艺品不是铜做的结论。此结论是否可靠?为什么? 。

小科利用塑料瓶、定滑轮、量筒和水设计了测量黄蜡石密度的实验。如图甲所示,细线两端各系一个完全相同的空塑料瓶,线的右端再系上黄蜡石,向左瓶中逐渐加水至13毫升时装置恰好平衡;接着用排水法测黄蜡石的体积,量筒读数如图乙所示。细线右端系一个空塑料瓶的目的是 

物理活动课上,张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黄色的乒乓球和一个玻璃球全部埋人装有米的大烧杯中,摇晃烧杯一段时间,乒乓球从米中“跑”出来看到这个现象,同学们非常惊讶,乒乓球为什么能“跑”出来,而玻璃球为什么不能“跑”出来?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提出下列猜想:
猜想1:因为乒乓球体积比玻璃球大;猜想2:因为乒乓球质量比玻璃球小。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两天后,同学们用准备的一些器材进行探究:
取三个空塑料瓶A、B、C,在各瓶中装入质量不等的沙子,盖好瓶盖,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
把三个瓶子全部埋入盛有米的容器中,敲击容器,观察现象。
实验数据及现象记录如下表(米的密度约为1.37g/cm3)
(1)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猜想1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猜想2__ _____(填“正确”或“错误”).你认为乒乓球能从米中“跑”出来的原因是__ ____________。
(2)运用这个现象所隐含的物理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____ _____.试举一例或说出你的一个设想,如________ ____________.
猜想1:因为乒乓球体积比玻璃球大;猜想2:因为乒乓球质量比玻璃球小。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两天后,同学们用准备的一些器材进行探究:
取三个空塑料瓶A、B、C,在各瓶中装入质量不等的沙子,盖好瓶盖,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
把三个瓶子全部埋入盛有米的容器中,敲击容器,观察现象。
实验数据及现象记录如下表(米的密度约为1.37g/cm3)
瓶子编号 | 体积/cm3 | 质量/g | 现象 |
A | 22 | 14.4 | 跑出米 |
B | 28 | 38.6 | 未跑出米 |
C | 144 | 50.2 | 跑出米 |
(1)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猜想1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猜想2__ _____(填“正确”或“错误”).你认为乒乓球能从米中“跑”出来的原因是__ ____________。
(2)运用这个现象所隐含的物理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____ _____.试举一例或说出你的一个设想,如________ ____________.
资料显示:牛奶中掺水量越多,牛奶密度越小。小丽想通过测定密度来比较二种牛奶品质的优劣,她自制了一个可测液体密度的“浮标”――在竹筷子下面缠绕一些铁丝,如图甲所示。

(1)纯牛奶是_______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分别将“浮标”浸入A和B两牛奶中,待静止后,筷子与液面相平的位置分别标记为A和B,如图乙所示。比较标线A和B的上下位置,可知A、B牛奶的密度为ρA______ρB,由此可知A、B牛奶品质的优劣。
(3)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发现“浮标”杆上的二条标记线靠得很近,为了更易区分,请你提出改进“浮标”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浮标”的杆做得更细些
B.“浮标”的杆做得更粗些
C.“浮标”――在竹筷子下面缠绕铁丝多一些
D.“浮标”――在竹筷子下面缠绕铁丝少一些

(1)纯牛奶是_______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分别将“浮标”浸入A和B两牛奶中,待静止后,筷子与液面相平的位置分别标记为A和B,如图乙所示。比较标线A和B的上下位置,可知A、B牛奶的密度为ρA______ρB,由此可知A、B牛奶品质的优劣。
(3)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发现“浮标”杆上的二条标记线靠得很近,为了更易区分,请你提出改进“浮标”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浮标”的杆做得更细些
B.“浮标”的杆做得更粗些
C.“浮标”――在竹筷子下面缠绕铁丝多一些
D.“浮标”――在竹筷子下面缠绕铁丝少一些
小玉同学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中,测出几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绘出图象。如图所示四幅图象中,能正确反映“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象是( )
A.![]() | B.![]() | C.![]() | D.![]() |
下表是甲乙两同学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设计的两种方案。
求:采用方案 测出的盐水密度值较准确,这是因为另一方案中的 测量值误差较大,使测得盐水密度值偏 (选填“大”或“小”)。
方案A | 方案B |
1.用天平测出盛有盐水的烧杯的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3.测出烧杯中剩下的盐水的总质量m2; 4.求出盐水的密度。 | 1.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在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3.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4.求出盐水的密度。 |
求:采用方案 测出的盐水密度值较准确,这是因为另一方案中的 测量值误差较大,使测得盐水密度值偏 (选填“大”或“小”)。
你听过阿基米德与皇冠的故事吗?若测出皇冠所受重力G、皇冠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浮,且知水的密度ρ水,就可以根据
,求出皇冠的密度ρ。请证明式子
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