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密度及其特性
- 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
- 密度的应用与物质鉴别
- 密度与温度
- 设计实验测密度
- 液体密度的测量
- 固体密度的测量
- 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 密度公式的应用
- 密度的大小比较
- + 探究密度特性的实验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如图甲所示为水的密度在 0~10℃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图乙为北方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图像及水的其他性质,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A.温度等于 4℃时,水的密度最大 |
B.在 0~4℃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
C.示意图中从上至下 A,B,C,D,E 处的温度分别为 4℃、3℃、2℃、1℃、0℃ |
D.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 |
小叶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如图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1)采用方案______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方案二中观察到______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小叶同学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于是去问老师,老师询问了小叶的实验过程后,指出小叶用方案三所做实验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老师这样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如图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1)采用方案______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方案二中观察到______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小叶同学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于是去问老师,老师询问了小叶的实验过程后,指出小叶用方案三所做实验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老师这样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装在烧杯中的水被倒出一部分后,烧杯中剩余水的密度________;密封在容器中一定质量的气体被抽出一部分后,容器中剩余气体的密度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用一个量筒、水、一根细针做实验来测木块的某些物理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能测木块的体积 |
B.只能测木块所受的浮力 |
C.只能测木块的体积、质量和密度 |
D.木块的体积、所受的浮力、质量和密度都能测量 |
暑假期间,小宝同学在乌镇旅游时,发现很多小店卖米酒和酱油都用竹筒状的容器来量取,但量取米酒所用器具比量取相同质量的酱油所用器具要大一点,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信息,推测出酱油的密度_______米酒的密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小宝在古镇买了一瓶米酒。回家后,按图(乙)所示A→B→C的顺序进行了实验,测出了米酒的密度。由图(乙)所示数据测得的米酒密度为______kg/m3。
(3)如何改进他的实验方案可使测出的米酒密度更准确?
第一步:测烧杯和杯中米酒的总质量,记录数据m1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列出米酒密度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以上信息,推测出酱油的密度_______米酒的密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小宝在古镇买了一瓶米酒。回家后,按图(乙)所示A→B→C的顺序进行了实验,测出了米酒的密度。由图(乙)所示数据测得的米酒密度为______kg/m3。
(3)如何改进他的实验方案可使测出的米酒密度更准确?
第一步:测烧杯和杯中米酒的总质量,记录数据m1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列出米酒密度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甲所示为水的密度在0~10℃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图乙为北方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图象及水的其他性质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温度等于4℃时,水的密度最大 |
B.在0~4℃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
C.示意图中从上至下A、B、C、 |
D.E处的温度分别为4℃、3℃、2℃、1℃、0℃ |
有一块冰浮在一杯浓盐水中,当冰块全部熔化后,盐水的密度和液面()
A.密度变大,液面下降 | B.密度不变,液面不变 |
C.密度变小,液面不变 | D.密度变小,液面上升 |
2010年5月7日,在第四届广东省中学物理教师创新实验能力展示交流活动中,来自潮州的黄杰华老师设计了一个“巧妙测出不规则固体密度”的实验。该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取g=10N/kg):
①将两个已调好零刻度的弹簧测力计悬挂在铁架台下,将一溢水杯和另一空杯用细线拴在测力计下,向溢水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水满过溢水口流入空杯中;
②当水不再流出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G1和G2;
③将一不溶于水的小石块用细线拴住并慢慢放入溢水杯中,此时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另一杯中,当水不再流出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G3和G4;
④根据以上数据,通过计算得出小石块密度r。

(1)上述实验中,他测得G1=0.94N,G2=0.40N.G3和G4的读数如上图(b)所示,则G3=________N;
(2)实验中,小石块排开水的重量是________N;
(3)小石块的重量是________N;
(4)通过以上数据,他得出小石块的密度是________kg/m3;
(5)若将小石块换成一个小盐块,其它步骤不变,不考虑弹簧测力计读数的误差,
则他测得的盐块的密度ρ盐′与它的真实密度ρ盐相比,ρ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ρ盐(选填“>”、“=”或“<”)。
①将两个已调好零刻度的弹簧测力计悬挂在铁架台下,将一溢水杯和另一空杯用细线拴在测力计下,向溢水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水满过溢水口流入空杯中;
②当水不再流出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G1和G2;
③将一不溶于水的小石块用细线拴住并慢慢放入溢水杯中,此时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另一杯中,当水不再流出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G3和G4;
④根据以上数据,通过计算得出小石块密度r。

(1)上述实验中,他测得G1=0.94N,G2=0.40N.G3和G4的读数如上图(b)所示,则G3=________N;
(2)实验中,小石块排开水的重量是________N;
(3)小石块的重量是________N;
(4)通过以上数据,他得出小石块的密度是________kg/m3;
(5)若将小石块换成一个小盐块,其它步骤不变,不考虑弹簧测力计读数的误差,
则他测得的盐块的密度ρ盐′与它的真实密度ρ盐相比,ρ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ρ盐(选填“>”、“=”或“<”)。
小明制作了直接测量液体密度的“密度天平”。其制作过程和原理如下:如图甲所示,选择一个长杠杆,调节两边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罝平衡;在左侧离支点10cm的位罝A用细线固定一个质量为110g、容积为50mL的容器。右侧用细线悬挂一质量为50g的钩码(细线的质量忽略不计)。

(1)调节杠杆平衡,往容器中加满待测液体,移动钩码使杠杆在________位置平衡,在钩码悬挂位罝直接读出液体密度。
(2)当容器中没有液体时,钩码所在的位置即为“密度天平”的“零刻度”,“零刻度”距离支点O________cm。
(3)若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时,钩码在距离支点右侧31cm处对应的刻度值标为________g/cm3。
(4)若此“密度天平“的量程不够大,可以采用________的方法增大量程(写出一种即可)。

(1)调节杠杆平衡,往容器中加满待测液体,移动钩码使杠杆在________位置平衡,在钩码悬挂位罝直接读出液体密度。
(2)当容器中没有液体时,钩码所在的位置即为“密度天平”的“零刻度”,“零刻度”距离支点O________cm。
(3)若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时,钩码在距离支点右侧31cm处对应的刻度值标为________g/cm3。
(4)若此“密度天平“的量程不够大,可以采用________的方法增大量程(写出一种即可)。
在实验条件受限制的情况,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小柯测量食盐水密度,能找到的器材有: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清水(ñ水=1克/厘米3)、食盐水、记号笔和托盘天平。因为没有量筒,液体体积无法直接测量,小柯想到借助于V食盐水=V水的方法,用天平测得m1=52.0克、m2=132.0 克、m3=141.6 克,利用三个数据完成了食盐水密度的测量。他的测量过程与方法如左图。结合实验图解,ñ食盐水= 克/厘米3。

(2)一株幼苗上下倒置,它的根会重新定向而向下生长,茎会弯曲向上生长。根、茎的重新定向可能与重力有关。如何找到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说呢?19 世纪的科学家难以找到无重力的实验环境。英国植物学家奈特把几株蚕豆幼苗沿不同方向绑在木板上,木板以每分钟150转的速度旋转,制造了一个方向由中心向外的“人造重力”,抵消地球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创造性的实验设计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证据。奈特实验从开始到结束,旋转木板上的幼苗状况变化如下图。

请你描述奈特实验的现象,并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
(1)小柯测量食盐水密度,能找到的器材有: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清水(ñ水=1克/厘米3)、食盐水、记号笔和托盘天平。因为没有量筒,液体体积无法直接测量,小柯想到借助于V食盐水=V水的方法,用天平测得m1=52.0克、m2=132.0 克、m3=141.6 克,利用三个数据完成了食盐水密度的测量。他的测量过程与方法如左图。结合实验图解,ñ食盐水= 克/厘米3。

(2)一株幼苗上下倒置,它的根会重新定向而向下生长,茎会弯曲向上生长。根、茎的重新定向可能与重力有关。如何找到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说呢?19 世纪的科学家难以找到无重力的实验环境。英国植物学家奈特把几株蚕豆幼苗沿不同方向绑在木板上,木板以每分钟150转的速度旋转,制造了一个方向由中心向外的“人造重力”,抵消地球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创造性的实验设计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证据。奈特实验从开始到结束,旋转木板上的幼苗状况变化如下图。

请你描述奈特实验的现象,并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