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 提出问题
- 提出猜想和假设
- 制定探究方案
- 获取事实与证据
- 解释、检验与评价
- 表达与交流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在购买西瓜时,我们习惯用手来“拍打西瓜”,然后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就“拍打西瓜”这个环节,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 B.建立假设 |
C.收集事实证据 | D.得出结论 |
为研究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小明先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然后分析测量的数据并得出结论。其中“测量脚的长度和身高”这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 B.建立假设 | C.获取事实 | D.得出结论 |
阅读短文,将问题答案的序号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H.小华和小明取同样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分别升高的温度值;移去酒精灯,再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值。
I.小华和小明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短文的叙述中:
(1)属于体验的有_____________;
(2)属于提出问题的有_____________;
(3)属于假设的有_____________;
(4)属于描述实验过程的有_____________;
(5)属于结论的有_____________。
A.小华和小明中午赤脚在海边玩耍,觉得沙子很烫。 |
B.小华和小明跳到海水里游泳,感到海水比沙子凉快。 |
C.小华对小明说,为什么海水会比沙子凉很多? |
D.小明说,可能是海水的温度比沙子低。 |
E.傍晚他们俩来到海边,仔细感觉沙子和海水的温度,发现沙子比海水凉。 |
F.小明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
G.小华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
I.小华和小明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短文的叙述中:
(1)属于体验的有_____________;
(2)属于提出问题的有_____________;
(3)属于假设的有_____________;
(4)属于描述实验过程的有_____________;
(5)属于结论的有_____________。
红叶石楠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因其新梢和嫩叶鲜红而得名,常作为行道树。进入春季,道路两旁的红叶石楠长出红色的嫩叶,而到了夏天,这些红色的叶片变成了绿色。同学们猜想可能跟夏天的温度高或光照强度大有关。为了研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关于该实验方案的描述错误的是()
组别 | 甲组 | 乙组 |
实验材料 | 同种红叶石楠多株 | 同种红叶石楠多株 |
环境条件 | 阴暗、低温 | 光照充足、适宜温度 |
处理方法 | 将甲、乙两组植物栽种在各自实验环境中一段时间 |
A.实验选材应该为同一株红叶石楠叶片 |
B.甲组的环境条件应该设置为阴暗、适宜温度 |
C.该实验方案无法研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 |
D.该实验方案可以研究“温度能否影响叶片变绿” |
一天饭后,小王同学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提出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猜想与假设:抹布的吸水能力可能与布料的种类有关。
(3)收集证据,实验: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各一块,_______________。
(4)主要步骤:将三个烧杯中倒入___________的水,分布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______________,将现象记入下表。
(5)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提出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猜想与假设:抹布的吸水能力可能与布料的种类有关。
(3)收集证据,实验: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各一块,_______________。
(4)主要步骤:将三个烧杯中倒入___________的水,分布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______________,将现象记入下表。
(5)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料种类 | 涤纶 | 麻布 | 棉布 |
杯中所剩的水 | 最多 | 较少 | 最少 |
布块所含的水量 | 最少 | 较多 | 最多 |
下列关于科学探究过程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猜想与假设 ②评估 ③提出问题 ④分析论证 ⑤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⑥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⑦交流与合作
①猜想与假设 ②评估 ③提出问题 ④分析论证 ⑤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⑥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⑦交流与合作
A.①②③④⑤⑥⑦ |
B.③①⑤⑥④②⑦ |
C.③①④⑤⑥②⑦ |
D.③①⑤④⑥②⑦ |
小明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时发现车胎瘪了。他感到很奇怪,昨天还是好好的,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他应用自己对自行车了解的常识和经验想到,也许是车胎破了,也许是气嘴的螺丝松了,或者是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
究竟上述哪一种可能是正确的呢?小明开始寻找证据。他仔细查看了外胎,没有发现有破的痕迹,他又查看了气嘴的螺丝,也没有发现松动。后来他把螺帽卸下,取出气门芯,发现小橡皮管也是好的。
他给车胎打气,仔细查看和倾听,一会儿车胎又瘪了,他想,也许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
后来,他请修车的师傅把内胎取出,把充气的内胎放到水中,只见气泡从内胎表面的某处不停地往上冒泡,小明非常高兴,自行车胎漏气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分析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_____。
(2)小明先后提出了哪几个假设?_____;其中哪些假设在检验中被否定?_____;哪一假设在检验中被肯定?_____。
(3)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_____。
他应用自己对自行车了解的常识和经验想到,也许是车胎破了,也许是气嘴的螺丝松了,或者是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
究竟上述哪一种可能是正确的呢?小明开始寻找证据。他仔细查看了外胎,没有发现有破的痕迹,他又查看了气嘴的螺丝,也没有发现松动。后来他把螺帽卸下,取出气门芯,发现小橡皮管也是好的。
他给车胎打气,仔细查看和倾听,一会儿车胎又瘪了,他想,也许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
后来,他请修车的师傅把内胎取出,把充气的内胎放到水中,只见气泡从内胎表面的某处不停地往上冒泡,小明非常高兴,自行车胎漏气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分析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_____。
(2)小明先后提出了哪几个假设?_____;其中哪些假设在检验中被否定?_____;哪一假设在检验中被肯定?_____。
(3)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_____。
下列关于科学探究说法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要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研究者自己发现并提出的 |
B.科学探究的实验结果就是所要探究问题的结论 |
C.探究结果需要反复实验论证 |
D.实验设计合理会得到预期结果 |
蝗虫是农业害虫,为有效防治蝗虫,小敏同学开始对蝗虫的生理结构进行研究。她先是对蝗虫的呼吸系统在身体的哪一部位进行研究。
(1)小敏提出的问题是_____?
(2)建立假设:
假设一:蝗虫的呼吸系统在头部;
假设二:蝗虫的呼吸系统在腹部。
(3)设计实验方案:把蝗虫随机分成相同数量的甲、乙两组,然后将甲组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把乙组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
(4)获得数据:10min后甲组蝗虫仍然活着,而乙组蝗虫却死了。
(5)最有可能的结论是_____。
(1)小敏提出的问题是_____?
(2)建立假设:
假设一:蝗虫的呼吸系统在头部;
假设二:蝗虫的呼吸系统在腹部。
(3)设计实验方案:把蝗虫随机分成相同数量的甲、乙两组,然后将甲组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把乙组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
(4)获得数据:10min后甲组蝗虫仍然活着,而乙组蝗虫却死了。
(5)最有可能的结论是_____。
国庆节早晨,小雷在家中发现暖水瓶的瓶盖打开不冒“白气”,小雷问自己为什么。想到可能是暖水瓶不保温,倒了一碗尝尝发现“烫”。又想到可能是因为房间的温度较高,将暖水瓶拿到屋外,看到很多“白气”。“小雷倒了一碗尝尝”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
A.提出问题 | B.猜想与假设 |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 D.交流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