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西学东渐)
- 新思想的萌发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维新变法思想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1876年,刘锡鸿作为首位中国外交官,和洋务派官僚郭嵩焘一道被派往英国。事后,刘锡鸿在奏折中称:“火车实西洋利器,而断非中国所能仿行也”。可见,刘锡鸿
A.对西方的认识有所加深 | B.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D.未摆脱传统的华夷观念束缚 |
19世纪上半叶,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而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清朝防范国人接触西方思想的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 B.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犯 |
C.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 | D.专制统治下民众怯懦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时段 | 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
19世纪40—50年代 |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
19世纪60到90年代 |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
20世纪初 | 孙中山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还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
20世纪上半叶 | ***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877年,洋务派官员马建忠在欧洲留学期间致书李鸿章,指出:“各国吏治异同,或为君主,或为民主,或为君民共主之国,其定法、执法、审法分而任之,不责于一身,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粲然可观。”这表明马建忠
A.认同西方政治体制 | B.提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C.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 D.主张立足国情选择政体 |
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敏锐的思想家们一面批判为“天朝”依旧作论证的宋学和对国计民生无用的汉学,一面揭起了新学风的旗帜,他们用新奇的目光审视外域世界,写成了一部部介绍外域史地、风土人情的著作,如萧令裕的《记英吉利》、林则徐的《四洲志》等。这种现象( )
A.反映国人学习西方的迫切要求 | B.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
C.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 D.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和船,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鸦片战争后,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认为中国不如西洋,但他请朋友不要给别人看信。林则徐不要别人看信是因为
A.要保证抗英措施的机密性 |
B.担心受到传统士人的议论 |
C.对清朝统治阶层感到失望 |
D.避免挫伤军民的战斗热情 |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
1895年,康有为等维新派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并在北京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但不久就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物和这个团体()
A.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 | B.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
C.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 D.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请叙述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材料: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康有为在材料中指出了怎样的政治形势?他这样说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请叙述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