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留学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开中国近代留学之先河的是容闳、黄胜、黄宽。虽然他们赴美留学纯属偶然,但揭开了中国近代留学的序幕。尤其是容闳,成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首倡人和奠基人。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怎样挽救垂危的祖国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十分关注的问题,而容闳的教育计划“借西方文明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正是反映了这些改良派们学习西方科技发展中国实业,改良中国政治的愿望。于是,容闳选派优秀青年留学的主张与具有洋务思想的曾国藩“求强”的意愿一拍即合。终于,1872年,首批30名幼童在监督陈兰彬的率领下赴美留学。此后清政府又陆续派出三批幼童。这些幼童在美国学习很快取得成效。他们在读完预科后进入美国大学,所选专业大都是自然科学和应用学科,有电学、医学、采矿、五金、土木工程、铁路建筑等,而且成绩大多不凡。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 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较之男子留学,起点低,开始晚,人数少,且道路曲折。它是中国妇女走出深闺,走向解放,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最早出国留学的中国女性是1870年前后浙江鄞县一位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求学,后又赴美学医,1885年毕业于纽约女子医科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毕业于外国大学的女子。……甲午以后,维新变法运动展开,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女禁、兴女学和强种保国联系起来,积极宣传妇女解放思想,主张男女平权,女子学校渐次在中国大地兴起。……晚清之际,女子留学专业以师范家政、工艺为主,直到“五四”以后,女子留学教育开始突破贤妻良母局限。……纵观近代女子留学,妇女们在留学实践中促进了民主思想在女界的传播,并推动了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主要向苏联派遣留学生。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中国派遣留学生铺平了道路。1950年至1953年,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遣1708名留学生。1954年至1956年,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和“以理工科为重点兼顾全面需要”的方针,共派遣5853名留学生,其中研究生1213名、大学生4640名。另有进修教师135名、实习生6802名。这期间,国家先后对留苏学生的专业进行过三次调整,从学习社会科学、理科和一般工科的学生中抽调一部分,改学工业和国防工程所需的重点专业和尖端学科。

——《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百年潮》2008年第11期)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赴美留学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女子留学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苏联的背景。
当前题号:1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张树声《遗折》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择?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
当前题号:2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赢<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

——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孙中山、***对民主政治的不同理解,并简要分析他们在当时分别受到哪些西方国家政治体制或思想理论的影响。
(2)简要说明以上材料中提到的四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对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做的主要努力,并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
当前题号:3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
A.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
B.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
C.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
D.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在冯天瑜先生看来,“中体西用”论者为了消解既承认西方政教的优长、又固守孔孟精义之间的矛盾,便抛出了“西学中源”的法宝。由此可见,“中体西用”的思想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指导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
C.适应了民族文化心理的要求D.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梁启超说:“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这反映了梁启超
A.对百日维新失败感到遗憾B.强调国民素养的重要性
C.放弃资产阶级改良道路D.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有人说,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中国传播的进化论直接点燃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烈焰。下列说法与此观点因果关系最紧密的是( )
A.它紧扣了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主题B.它开始改变中国人传统的夷夏观念
C.它激起中国人民开始反侵略斗争D.它主张暴力革命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1904年,梁启超游历北美后写成《新大陆游记》。书中肯定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同时对由此带来的扩张性深表忧虑不安;极力赞颂美国平等自由的价值观,然而对美国共和政体却多有批评。这反映出,梁启超
A.政治思想转变,由激进趋向温和
B.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价值追求
C.认为民主共和不如君主立宪有秩序和安定
D.流露出对美国观察和思考自相矛盾的心境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清廷的藩属丧失殆尽”“中国作为传统东亚秩序中心的角色进一步瓦解”“中国有志之士认识到要使中国强大起来,就必须在政治体制上改弦更张”。以上评论针对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B.中法战争的影响
C.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主办了《新小说杂志》,并在上面刊行了自己创作的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他在书中描绘了半个世纪之后的中国迎来太平盛世,成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大国。《新中国未来记》的创作
A.体现了明显的空想色彩B.折射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讽刺了清朝政府的无能D.凸显了维新派渐进改革主张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