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D.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走上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发展道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发动了武装干涉。迫于形势需要,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行实物配给制    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经济④实行余粮收集制   ⑤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⑤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瞿秋白(1899-1935)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业之故很不稳。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赫鲁晓夫的改革
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据《苏联经济史》统计,1928-1934年苏联谷物生产总量和谷物征购量对比如下表,以下对表格理解正确的是
A.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
B.粮食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恢复
C.农业集体化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赫鲁晓夫改革极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
A.新经济政策与1918年春政策具有相同特点
B.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资本主义
C.“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
D.“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0到19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张军谈1929:危机经济学的诞生》

材料二: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黄金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须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三: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苏联模式”的名称,并从该模式的弊端的角度分析其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
(2)据材料二,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谈谈你的认识。
当前题号:6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如图是1890—1938年美、英、德、俄国/苏联四国的生铁产量示意图。其中①③分别是
A.美国、德国B.美国、俄国/苏联
C.英国、德国D.英国、俄国/苏联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