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
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危机。在“这一时期”执政的是
A.
B.
C.
D.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他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步入苏联最高决策层,而又在理论上准备不足的人物。他谴责独裁,但未能触及专横的权力。以下言行属于该领导人的是
A.“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B.“发展重工业,过去与现在都是苏联经济的不变原则”
C.“玉米能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
D.“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A.承认市场调节作用B.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恢复部门管理体制D.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根据苏联官方的统计,在1970年代,苏联在投资规模同美国大体相当的情况下,其工业劳动生产率仅是美国,一半,其农业劳动生产率仅是美国的1/5,国民收入才相当于美国的65%。据此,苏联出现这一状况
A.导致了国民收入比较低B.是排斥市场机制的结果
C.源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D.宣告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D.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积极提倡种植玉米的苏联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指他
A.未改变农业发展落后的局面B.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苏联官员巴卡京在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称:“改革我们制度的最高任务在于改造它的经济,在于确定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企业家自由活动过渡的最佳途径。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其余(如国家制度、政治结构等)都是次要的。”这一论述实际上是指
A.苏联改革重心转移过快导致局势失控
B.苏联社会问题的解决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C.戈尔巴乔夫采取的改革措施得到认可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成效被全盘否定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