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新经济政策
- + 斯大林模式
- 苏联的工业化
-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评价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1931年,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里指出:“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态,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别的办法是没有的。”据此,苏联
A.与西方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
B.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
C.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
D.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
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
A.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 |
B.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 |
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
D.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 |
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
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 |
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
在苏联七十多年历史上,大规模的饥荒有三次,即1922—1923年、1932—1933年、1946—1947年饥荒。其中1932—1933年大饥荒的程度最为严重,1932年苏联主要农业区乌克兰地区谷物产量仅是1930的36.8%,据估计饥荒死亡人数的在600—800万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错误 |
B.经济建设模式模糊导致社会混乱 |
C.农业集体化目的与客观效果相悖 |
D.苏联的经济困难呈现周期性特征 |
《全球通史》中提到,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首先重视重工业的生产,然后才是消费品的生产,这意味着推迟了公民对工业化感到满意的时间。如人们获得诸如冰箱、收音机和汽车等消费品之前,政府建设了钢铁工厂和水力发电站。材料主要说明斯大林模式
A.是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 | B.消弭了人民对消费品的迫切需求 |
C.设定了过高的远离现实的生产目标 | D.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社会消费基金是除给职工支付工资外,国家用于居民的公共福利基金。阅读下面“1933年和1937年苏联社会消费基金状况”表,该表反映出这一时期苏联
年份 | 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 | 人均从消费基金获得的收入(卢布) |
1933年 | 22.1 | 61.73 |
1937年 | 29.1 | 234 |
A.新经济政策推行按劳分配 | B.工业生产以消费品为主 |
C.国家收入分配关注到民生 | D.斯大林体制的活力衰退 |
如图为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工农业产值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苏联


A.国民经济比例实现综合平衡 |
B.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
C.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D.五年计划造成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 |
1926~1939年,苏联城市人口增长近3000万,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从18%上升到32%。学术界将这一发展进程解读为“只有拉力,没有推力”。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苏联城市化
A.推动了工业高速发展 | B.以农业集体化为基础 |
C.缺乏城乡之间良性互动 | 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这里的“他”指的是
A.列宁 |
B.斯大林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下表为1932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统计。据此可知苏联
| 1928—1929年 | 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 | 1932年 |
工业中 | 79.5 | 92.4 | 99.5 |
农业中 | 1.8 | 14.7 | 76.1 |
零售商品流转额中 | 75 | 91 | 100 |
国民收入中 | 44 | 66.3 | 93 |
A.社会主义建设急躁冒进 | B.各经济部门之间实现基本平衡 |
C.斯大林模式已基本确立 | D.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各项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