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探索与失误
- 国民经济的劫难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下面是1950年全国大中城市主要商品价格环比总指数表(以1949年12月指数为100)。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我国( )


A.仿效苏联模式 | B.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
C.政府调控能力初显 | D.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
1954年,***指出:“孤立的、分散的、守旧的、落后的个体经济限制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它与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日益暴露出很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在农村实行了
A.土地改革 |
B.农业合作社 |
C.包干到户 |
D.人民公社化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
“一五”计划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
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
C.有效地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
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
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部分)。据此分析,“一五计划”时期
产品名称 | 计算单位 | 1957年计划产量 | 1957年实际产量 |
钢 | 万吨 | 412 | 535 |
生铁 | 万吨 | 467 | 594 |
原油 | 万吨 | 201 | 146 |
粮食 | 亿斤 | 3856.2 | 3901 |
棉花 | 亿斤 | 32.7 | 32.8 |
A.工农业都超额完成指标 |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
C.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 D.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
下面为1956~1962年中国财政收入与支出变化数据统计表(单位:亿元),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当时中国
年份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0年 | 1961年 | 1962年 |
财政收入 | 280.19 | 303.20 | 379.62 | 487.12 | 572.29 | 356.06 | 313.55 |
财政支出 | 298.52 | 295.20 | 400.36 | 543.87 | 643.68 | 356.09 | 294.88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B.实行财政赤字政策 |
C.基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 D.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开始制定五年计一划,如一五计划1953—1957,二五计划1958—1962年,三五计划1966—1970年。如图是我国某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示意图(单位:万吨)。结合所学判断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
B.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
D.“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