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开辟新航路
-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A.农业生产的收益日益增加 | B.工业化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
C.女性的家庭地位不断降低 | D.劳动力短缺现象十分严重 |

A.美德两国农业生产逐渐落后 | B.就业结构与生产力水平有关 |
C.德国的制造业实力超过美国 | D.结构不合理将引发经济危机 |
①汽船 ②三轮汽车 ③电灯 ④珍妮机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年份 | 纺织品 | 有机铁、废铁(包括机器) | 煤 |
1865-1870年 | 54.2 | 26.3 | 5.4 |
1886-1888年 | 59.5 | —— | 10.4 |
1895-1897年 | 55.9 | —— | 15.8 |
1907-1909年 | 87,6 | 76.5 | 40.3 |
A.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 B.重工业占主导地位 |
C.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 D.工业总量领先世界 |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富以及在地方城市机构中的影响,参与并领导了城市改革。改造后的工业城市,其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使原本只局限于家庭等狭小的私人空间的中产阶级文化由此得到扩展,形成一种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公共文化。通过一系列公共仪式活动,中产阶级将阶级、身份的区别以及属于这一阶级的文化、价值观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进而扩展了他们在这些工业城市,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王蓓《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城市改革与中产阶级公共文化》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开启近代国家转型的艰难进程。这一转型过程在国家形态上体现为近代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但其内涵却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近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报刊亭、电影院、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兴建及各类文化组织的创办和成长,逐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领域,由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通过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传播机制,沟通社会各个阶层,并培育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民主宪政为基础的近代国家认同,这为古老中华民族从中古国家转入近代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摘编自傅才武《论近代公共文化领域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公共文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世界贸易组织135个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90%,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也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的自由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直接推动因素,并简要概括这一因素给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哪些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材料二中“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目标以及它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A.利于法国工业革命开展 | B.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动摇 |
C.背离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 D.重商主义思想方兴未艾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 B.依靠生产技术的革新 |
C.取决于发明家的个人智慧 | D.得益于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
①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市场形成有重要作用
③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发展④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亚非拉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材料一 按照布罗代尔的研究,在前近代时期,欧洲城市,公共卫生情况大同小异,人们一般通过排放污水管道处理污水(主要是雨水),通过清洁工处理固体垃圾。直到18世纪,巴黎、伦敦的河畔依然成为人们自由大小便的场所;城内街道无清扫街道章程,是以各街道泥淖拉杂,堆积甚多;饮水也成问题因为居民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糟糕的卫生状况导致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极易流行。
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 、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9 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这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才逐渐酝酿、开展。这方面,传教士倡其先声,他们从母国和故乡的经验出发,呼吁中国改善卫生环境。中国出使人员有感于中国与欧美城市公共卫生的巨大差距 ,开始发出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记载了西方自来水生产过程, 称之为“激水机”。中国早期改良派思想家,也对改善公共卫生问题发表许多真知灼见。郑观应对西方城市垃圾处理称道不已。
近代中国,以上海为代表的25 个租界,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近代化也领先全国。以上海为例,租界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而上海华界将租界的一套移植过去,并在食品检疫、预防流行病等方面与租界合作。
——以上材料根据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整理、改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相比于前近代时期,19世纪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进步的表现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条件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分析说明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