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宰相制度的废除
- + 内阁
- 军机处和密折制度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北师大版)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在明朝的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内阁和司礼监双方权力的大小,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据此可知明朝
A.中枢权力分配日趋合理 | B.内阁已无实际权力 |
C.杜绝了权相的出现 | D.体现权力制衡的色彩 |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B.皇帝和大臣日益走向对立 |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阅读下列材料。
(4)根据上述三段材料,概括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
材料一:当代史学家针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轮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权力更分散,皇帝权力更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权力的两次大循环。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2)概括材料二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思想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这种思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深渊影响?材料三:“吴(吴地)民生齿最繁(人口众多),恒产绝少,家杼轴而产纂组(从事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神宗实录》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个朝代在什么地区什么行业出现了什么现象?(4)根据上述三段材料,概括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
D.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
明朝嘉靖皇帝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也相权”,嘉靖朝的严嵩,万历朝的张居正,都以首辅身份权倾一时,这从根本上说明
A.宰相名存实亡 | B.皇权受到制约 | C.皇帝软弱无能 | D.君主专制弊端 |
明代一些皇帝认为,“以一人之智,处万机之繁,岂能一一记忆不忘,一一处置不误。”设立内阁可以“拾遗补过”,“广知民事,为理道之助”。由此可见,明朝内阁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 B.负责行政事务的执行 |
C.拥有对皇帝的监察权 | D.补充了中枢决策机制 |
明代,阁臣服务皇帝、辅理政事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无论是经筵日讲、票拟、诏对、起草诏书还是密疏言事等,阁臣都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政治见解。这表明
A.内阁的行政权力不断在扩大 |
B.阁臣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
C.阁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决策 |
D.内阁威胁到了君主专制 |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
明代中后期地方上设立巡抚3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三司”则处于巡抚下属地位。上述举措有助于
A.统一协调地方权力 |
B.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
C.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
D.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 |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
A.汉代的尚书令 | B.唐代的尚书省 | C.元代的中书省 | D.明代的内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