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中国的南方某些地区,依然可见“千年之家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裁之谱丝毫不紊”的状况,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的鼓励B.宗法制度的影响
C.儒家文化的传承D.农耕经济的作用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宗法分封始终主导
B.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C.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记载,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原因是
A.监督商的残余势力B.分封地区经济发达
C.分封地区文化发达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皇帝宝座
D.祖先牌位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据《荀子·儒效》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由此可见周朝
A.儒家思想家提倡谦虚的美德B.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代
C.同姓贵族是权力分封的主体D.周天子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公元前21世纪,中国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主要是
A.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B.发展统一国家的需要
C.“各亲其亲,各子其子”D.私有制度发展的结果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材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
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
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
D.不利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战国时期各国君不再满足于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五国相王”运动,之后,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各诸侯国合纵对抗周王B.各国进行政治改革
C.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D.中央集权开始建立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据《礼记》记载:“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所以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由此可知,西周“乐”制的设计,旨在
A.巩固宗法制的统治
B.确立贵族等级秩序
C.维系社会秩序稳定
D.弥补分封制度缺陷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正确的是()
A.夏、王位世袭制B.周、分封制C.周、宗法制D.唐、科举制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