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树志指出,一个社会不承认差异,就没有动力,但是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就无法和谐稳定,据此判断下列制度能够既体现差异又体现和谐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度D.中央集权制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西周时期,在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后,礼成为“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依据。这表明西周礼乐制度旨在
A.强化文化认同
B.规范社会秩序
C.巩固宗法体系
D.加强道德教化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宗法制及宗法观念
A.始于西周并在古代中国长期传承B.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C.逐渐渗透到社会和民众日常生活D.成为传统史学的主要内容和载体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有学者在评价某制度时指出:“它在先秦时期特别是在西周时期,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天下共主’的理念,魏晋时期促成士族门阀政治的出现,明清时期,则为晋商的成功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撑,从而佐助晋商强盛起来。”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世袭制D.皇帝制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这表明商周时期
A.具有原始民主遗存
B.贵族与平民存在矛盾
C.君主专制不断弱化
D.公民的政治素养较高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原来的构想是上下一体。国王为天下共主,居于京师。受封诸候对国王有镇守疆土、拱卫王室、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可是事实并不是如原先所想象的那祥。由于诸候多数与京师相距遥远,交通不便;又由于自然经济关系,各地互不往来,各自为政,自由发展,都成为半独立或独立王国。

——摘自《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材料二 据史书记载:唐宣宗认为大将李燧德才兼备,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在皇帝任命诏书已经发下后,给事中萧放认为这个任命不合适。唐宣宗这时正在欣赏乐曲,听了理由后,觉得任命不当,叫别人去追回任命已来不及,便当场叫一个伶人骑快马去追回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王分封诸侯的本意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认为是哪些原因使诸侯国成为“半独立或独立王国”?请根据所学知识,再补充诸侯产生分离倾向的其他原因。有鉴于此,秦朝以后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制度?
(3)材料二中的括号内应当填哪一部门较为恰当?其主要职能是什么?
(4)材料二中提到的“节度使”这一个制度,曾经在唐朝中期以后造成了什么现象最终导致唐政权的瓦解?北宋建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削弱节度使的权力?
当前题号:9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