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
食 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执着地相信未来。 |
B.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作者相信未来的执着。 |
C.“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幼稚很年轻。 |
D.“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
【小题3】反复咏唱“相信未来”,对表达诗人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回环往复,音韵和谐,一唱三叹。每节诗首尾响应,每一个诗节都是一个独立的“乐段”,使主题思想不断深化,产生了荡气回肠的音乐美。 |
B.“一瓢、一张、一片、一朵”这些词语均言量之小,从而突出思乡之情深,因为只需有一点就能解思乡之愁。 |
C.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正衬等修辞手法,直接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 |
D.《乡愁四韵》与《乡愁》在风格上和表现方式上颇多一致,都采用了寄情于物象的手法,都表现了乡愁。 |
最后的飞翔
宫玺
一只受伤被缚的鹰
终于挣脱绳索
奋力飞上天空
然而绳索撕去了它的一条腿
鲜血淋漓
心肝如迸
为了最后的飞翔
它聚集起周身的力量
忍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痛
盘旋着,盘旋着
一圈,一圈,一圈……
向大地倾洒着无尽的柔情
山河将收留它的毛羽和血肉
蓝天将拥抱它不死的魂灵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开头极力营造一种悲凉沉郁的氛围,一只鹰受伤而又被缚,让这只鹰的命运显得凄惨而令人唏嘘。 |
B.“绳索撕去了它的一条腿”运用比拟手法,化被动为主动,展现出绳索对鹰的阻碍和摧残,同时体现出鹰为了飞翔,付出了惨重代价。 |
C.挣脱绳索的鹰最终的结局是其残躯被山河收留,其魂灵被蓝天拥抱,主要体现了山河蓝天对鹰的怜悯。 |
D.本诗中的鹰,之所以能强忍身体剧痛,挣脱绳索,一圈一圈地翱翔于蓝天,根本原因是它对禁锢自己的绳索的控诉。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作者将自己比喻成“鸟”,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来修饰,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读者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这里用“被暴风雨打击”“永远汹涌”“无止息地吹刮”等词来修饰,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用“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的温柔”的修饰表明作者对光明的向往。 |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根据时间的提示:1938年11月17日可以看出作者为了祖国的安危而勇于献身的博大情怀。 |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别人”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
雪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旅人投宿的诗,诗人借助青灯、雪、炉火、狗吠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寒意逼人。 |
B.第一小节,泛着青光的灯、纷扬的雪花和串缀的珠帘,共同构成了一幅冬夜降雪图,饱含着诗人的惆怅。 |
C.第二小节,诗人用“蛇舌”比喻火焰,描写炉火在雪夜中跳跃的摇曳之态,形象地衬托出“室中的冷味”。 |
D.诗歌整体短小凝练,借助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一个寒冷孤寂的夜晚,诗中有画,富有立体感。 |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小题1】“青荇”的意思是什么?前两节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小题2】解释“招摇”﹑“甘心”的深意。
招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甘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所选第三节诗中第三,四两句的修辞是
【小题4】诗人在本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和谐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的倾听
你的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小题1】诗中写两位诗人听到同一蟋蟀的叫声,其用意是【小题2】写蟋蟀唱歌的排比句的作用是
【小题3】“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的深刻含义是(不超过4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首诗每段均以“就是那一只蟋蟀”发端,这样反复吟咏的作用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用“红遍”修饰“万山”,用“尽”描绘“层林”,象征革命烈火越烧越旺。 |
B.用“碧透”﹑“争流”描绘江水与船只,一动一静,对比鲜明。 |
C.用“击”来写鹰的矫健有力,用“翔”写鱼的轻快自由,诗人从高到低写出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意象。 |
D.用“竞”概写万类霜天,意在劝导人们要像大自然一样具有竞争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