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比起老版,少了许多抒情意味的特写,叙事节奏加快了,这大概是它的优势。但为了戏剧冲突,也改编了很多大家熟悉的历史片段。比如十八镇诸侯是曹操召集的,等等。我想名著改编,既要照顾到普通观众的观剧效果,也得想到那些三国迷的感受。有些细节不该有明显硬伤。
新剧不仅以“曹操视角”来统领全剧,甚至想将之塑造成一个“新型英雄”。这些年一直有为曹操平反的呼声,似乎有了“国家统一”的大义,政治家是否仁义已变得不再重要。其实中国人看历史,注重的是行动中蕴含的价值和理念。历史中的事件起起落落,现代人多关“成事之人,然而中国史观并非如此。从诸葛亮到关羽,皆因所主之事不圆满才被民间信奉,因为这种不圆满,更能显出人格的不朽。钱穆先生认为这正是“中国的史心”。
忠实原著,或者创新,是重拍四大名著首先会遇到的难题。当然重拍者,都会说自己是更贴近历史真实的解读。但创新一定得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下处在一个价值观缺失的年代,人们的价值认知中缺少了道德、伦理、社会、政治等多维度的判断,衡量价值的标准只剩下了财富、权力或成功。
虽然人人可能重新阐释与演绎名著,但学问与情怀的高低,却能因此立判高下。因为名著不仅携带和见证了我们关于文明的公共记忆,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往往是普通作品无法比拟的。
【小题1】请概述新版《三国演义》与老版相比的不同之处。【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什么是“中国的史心”?
【小题3】结合材料,说说如何才能重拍好名著?
景观意义上的废墟保护
贺万里
废墟一般是指历史上曾经作为人文景观存在过的、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被毁损后的遗迹。废墟主要由两种因素造成:一种是人类的种种作为,如搬迁、战争;一种是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水、火山爆发。废墟是人类历史延续存在的一个最真实的重要物证。也就是说,废墟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的表达。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献去记忆历史,而且可以通过废墟去记忆历史。废墟最真实地显现了我们的历史记忆。
废墟是我们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一个确证,并因此而使我们的生存具有一种充实感。实际上,废墟的存在就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如果我们说我们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樊城人的后代,却什么废墟遗址都没有,只能到文献故纸堆里找证明,我们的说法就显得苍白无力。当然也可以盖一座漂漂亮亮的新城隍庙,但不能说我们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群落,在几百年前就有某某信仰了等等,因为证明不了。而废墟恰恰是一种具有真正证实这种文化身份、增加文化认同的实物存在。增加了这种文化认同,我们才具有一种充实感。
废墟具有审美情感凝聚意义上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它对于我们的审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无法比拟的深刻意义。人类的情感是可以很轻松的,人们可以看看戏,听听歌;也可以是很丰富的,具有深刻的感时伤逝等等历史内涵的审美情感。这种深刻的审美体验可以从废墟中得到。古代诗文中,让我们觉得最深刻的就是感怀废墟的那些,如南朝鲍照的《芜城赋》,这些诗文把对废墟的感怀和人世沧桑变换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废墟,才可以获得那种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废墟让生命的涵养、审美的体验变得鲜活和丰富。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废墟这种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对待废墟的态度和做出的城市规划就会不同。扬州也曾在前几年整治过运河风光带,最后运河整治好之后,两岸花红柳绿,草坪、坡阜掩映其间……那里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风光带。运河是有历史记忆的,但在那里似乎消失了。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
许多城市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拆迁,旧貌换新颜,却让城市历史中断,让城市记忆从一种很鲜活的存在变成苍白的文献。在拆迁中遇到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包括小码头,甚至那些杂乱的民居,如果从景观意义上来规划,就有可能保存下一个城市的某些历史记忆。因此,从景观设计意义上去规划城市废墟的保存,是与一般意义上讲的城市规划不同的。
(摘自《艺术百家》2009年第4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废墟只能让人们了解历史的某个瞬间,而要全面了解真实的历史,人们只有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才能实现。 |
B.人们对废墟的价值认识不清,认识不够,其实是造成当今城市发展之中导致大量废墟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
C.《芜城赋》之所以比其他的许多诗文更容易让人获得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是因为文中写了对废墟的感触。 |
D.如今,人们在规划城市时都会有意识地保护一些古建筑、古遗址,这说明人们开始对废墟的价值有所认识。 |
E.从保护义化遗产的角度看,扬州市把运河两岸整治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风光带,其实就是对历史文化的破坏。 |
A.废墟一般指以前的人文景观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遭到毁损之后被保存下来的遗迹。 |
B.废墟是一种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的表达,也是人类要记忆历史所必须依据的条件。 |
C.废墟是使我们的生存具有一种充实感的客观存在,也是我们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实物存在。 |
D.废墟是一种对于人类的审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所无法比拟的深刻意义的文化遗产。 |
【小题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废墟的作用。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达到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而人们对国家设施、法律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吃、穿、住、行属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
B.政治、科学、艺术、宗教属于上层建筑 |
C.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D.上层建筑即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
A.用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掩盖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
B.物质决定意识 |
C.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 |
D.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
①金、石、书、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这里的“石”是指石刻,即古代刻在石头或石碑上的文字。
②石刻出现的年代早,汉朝以前就有了保存较完整的石刻。譬如说石鼓,有专家考证确定它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近年在河北满城发掘出古代中山王的墓,出土一块石头,上面有两行字,也是战国时期的石刻,只是稍晚于石鼓年代。由此看来,我国石刻的起源最早应该追溯到石鼓和中山王墓石刻。秦代也有石刻,只是不作碑形,常常是在山岩上磨平一块石头刻字。现在保留下来的秦代石刻只有《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上的字全都糊涂了,而《泰山刻石》也只剩下几个字了。石刻的大批出现是在汉朝,保留下来的石刻也以汉碑为多。所以,现在所谓的“石”,大致是指汉代及汉代以后的石刻。
③根据形状和用途的不同,石刻可以分为摩崖、碑刻、墓志等等。所谓摩崖,就是在天然的石壁上刻文记事的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当数陕西汉中地区的《石门铭》。它记载了我国最早的穿山隧道褒谷石门的开通、堵塞、复开的情况和被称为栈道之始的褒斜古栈道的有关修复情形,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上面的文章写得很好,用语精准,叙事细致,文采飞扬,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碑石记载着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后来也应用到活着的人,如歌功颂德碑、记功碑、建庙碑等。古人刻碑意在歌颂、吹捧碑的主人,企盼流传千古,但后来得以保存流传的主要原因,却不在于它那歌功颂德的内容,而在于它上面书写的文字。前人将古碑上的石刻文字用纸墨拓印下来,制作拓本,往往是因为碑上刻的字写得好,宝贵得不得了。比如汉朝在华山立了一块碑,叫《华山庙碑》,在清朝末年只保留下来三本拓本,后来又发现了一本,四本拓本价值连城。墓志是一种长埋地下的文字记录。坟里埋块石头,刻上死者姓名和死者事迹,以便挖开的人知道是谁,再重新埋上。这用意很天真,后来人家正因为他坟里有墓志,就来挖他的坟,这种事情多得很。墓志内容翔实,史料价值高。人们经常通过墓志来研究历史人物的家族、世系问题,如在江苏南京出土的六朝墓志,可以帮助我们考察当时王导、谢琨等诸大姓世系、家族及两晋历史。
④整理和研究石刻文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清朝末年的叶昌炽先生编的《语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论述石刻,涉及种类、式样、用途、文字、书家等,内容极其丰富。清末民初杨守敬编的《寰宇贞石图》,将整篇整幅的碑文影印出来,每幅都能看到碑版的全貌。近代赵万里先生编辑的《魏晋南北朝墓志考释》,所收都是墓志,既影印拓本,也考释文词,是收藏比较全面的一本好书……研究者的精心收藏和编辑,为推动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取材于启功《中国古代的金石书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本文材料,中山王墓石刻稍晚于石鼓,中国石刻最早可以追溯到石鼓。 |
B.从形状和用途看,《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应该属于石刻中的碑刻。 |
C.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古人刻碑的目的是记载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 |
D.墓志上记录死者名字和事迹的字写得好,是墓志经常被挖掘的主要因素。 |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灯具,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如出土的中山国古墓中银首人俑灯和十五连枝铜灯,已不是原始阶段的灯具了,可以说是中国灯具中的精品。在它们以前,灯具的发明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时期,因此,灯的出现应早于战国中晚期,有人认为它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
任何一件发明都不是从天而降、突然产生出来的,总是由某一件东西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灯的出现也不例外。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意思是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在周朝,“镫”字与“登”字是通用的。《尔雅•释器》中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可见“登”一是种叫“瓦豆”的东西。那么,瓦豆与灯具有什么关系呢?瓦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其形状是上面有一个敞口钵,底下有一个喇叭形底座,到了商朝,瓦豆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上部的敞口钵变成直而深的腹壁,下部的喇叭形底座也成了带有弦纹的高圈足。
瓦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后来不知是谁最早在瓦豆中置一灯芯用来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瓦豆也就被演变成照明的工具——灯了。在战国的墓葬中,有一种陶质细把豆,它最早的形状是浅盘,平坦底,尔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盘底中央呈乳状突起,可以插灯芯的瓦豆。瓦豆的这种变化可能就反映出它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灯具的演化方向。因此,最初,人们把灯称之为“镫”也是不无道理的。这正反映了灯的演变发展的过程——从瓦豆演变成灯,现在看来,无论从文字学的角度推测,还是从瓦豆的演变发展的过程来看,在我国灯的发展史上,灯恐怕就是由这种瓦豆(又称陶豆)东西演变过来的。
(摘自《古灯小史》)
【小题1】选出对“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句话所反映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A.说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相当华丽精美讲究的灯具了。 |
B.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从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从它的制作工艺来看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 |
C.“泽兰练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说明战国时期灯具已经非常讲究、华美了。 |
D.用《楚辞》中的材料说明“灯”原来与“镫”通用。 |
A.任何一件发明都需要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
B.灯具不是突然产生出来的,而是由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发展演变而来的。 |
C.“镫”是早于“灯”发明出来的一种用具。 |
D.“镫”与“登”相通,是一种叫“瓦豆”的东西。 |
A.最早的灯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是“灯”演变的关键,作者从考古发现、文字学、瓦豆的演变等角度进行了科学分析。 |
B.从作者的分析可看出,最早的“灯”可能是瓦豆,它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商周。 |
C.从中山国古墓出土的灯具非常精美,说明在当时灯具的发展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 |
D.有人认为灯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在此之前出现的瓦豆变化过程反映出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的灯具的演化方向。 |
亚运会的广州特色
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亚运会主要在亚洲国家举行。而第16届亚运会则将于2011年11月在中国广州进行,广州作为第一次举办亚运会的东道主,力图把亚运会办出广州特色!
广州PK多哈唯一能做的就是抓住特色。多哈,给全亚洲记者一个巨大的实惠,就是免费请大家吃饭,钱由多哈国王来出。但是,多哈把所有的服务都交给外国人来操办,譬如菲律宾的厨师,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清洁工,吃的是西餐,总之一句话,就是花钱请外国人来伺候外国人。这一点广州做不到,广州提供的食物会以粤菜为主。
火炬形象是一届亚运会的重要标志,是办会理念与主办城市特点的重要体现。本届亚运会火炬形象“潮流”。镂空部分吸收了广州牙雕剔透玲珑的艺术特点,其形如升腾、飘逸的火焰,彰显动感与激情。为了传达岭南文化兼容并蓄、变化常新的文化精神,“潮流”选择生生不息的流水造型为实体部分,丰富了造型层次;外部采用广州市花木棉的独特红色,体现生命的力量和激情;内部采用稻穗的金黄色,“潮流”火炬以水的和谐与火的激情交相凝聚为理念,整体造型剔透玲珑,展示着木棉火红的英雄气与珠江壮阔的岭南情,象征主办城市“穗城”与亚洲人民共同推进和平与发展的殷切期望。
广州亚运的吉祥物是五只羊。广州亚运会吉祥物的创意,于广州的城市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广州曾一度出现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天空有五位仙人,分别骑着口衔稻穗的五只仙羊,降临广州。仙人把稻穗给了广州人,并祝愿此处永无饥荒。而五只仙羊化为石头留在广州。从此,广州变成岭南最富庶的地方。千年前的“五羊衔谷”传说,使得“五羊”成为了广州市最知名的独特标志,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羊”通“祥”,并且在亚洲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中,“羊”也是吉祥之物,能给人带来幸运。因此,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取“羊”的创意,为亚洲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此外,“5”也是奥运会的五环旗帜的数字,这个数字也是历届亚运会吉祥物中数量之最,这五只羊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和“乐羊羊”,合起来就是“祥和如意乐洋洋”,重要区域放置口衔稻穗的五羊雕像,都充分体现了主办城市的历史底蕴、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
广州亚运此次引人注目的是它已经创下了很多记录之“最”。广州亚运会的赞助金额已经全面超越历届亚运会,其中仅广州汽车集团的单个赞助合同金额就已超过多哈亚运会;将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赛事规模与北京奥运会相当,创历届亚运会之最;总共设置42个竞赛项目,金牌总数达到473块,超过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为历届亚运会之最;同时,动员10万外出旅游的市民组建“亚运志愿信使”,分赴全球100个城市宣传亚运会,也是亚运志愿人数世界之最。
但也有很多人对广州亚运抱有担忧。2011年的广州亚运能有多少国人给亚运捧场?现在体育已经改制,如果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绩下滑,没有中国观众捧场,冷冷清清的赛场,可能将是广州办亚运会遭遇的最大尴尬和困难。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可能会影响运动会筹备工作,有人大代表主张亚运城的工程不要急于上马,建设匆忙,花钱太多,会不会留下太多“后遗症”?省人大代表张洁雯曾参加过两次亚运会,她表示最担心的是房子质量的问题以及交通拥挤问题。
据报道,亚运期间广州天气很好,天公作美,广州乐观地认为,在中国、广东、广州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背景下,为充分展示广州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提升广州的国际知名度,把本届亚运会做成一盘具有地域风味的特色菜,这样筹办亚运是合情合理的。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潮流”的实体部分以生生不息的流水为造型,象征了岭南兼容并蓄、变化常新的文化神。 |
B.从人数看,由外出旅游的市民组建成的10万“亚运志愿信使”是亚运志愿人数世界之最。 |
C.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取“羊”,其自身的审美观和趣味,使它为亚洲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
D.全球金融危机对运动会筹备工作造成的影响,也受到人大代表的关注。 |
A.《潮流》外部采用木棉的独特红色。 |
B.亚运会提供的食物以粤菜为主。 |
C.以五只羊作为广州亚运的吉祥物。 |
D.放置口衔稻穗的五羊雕像。 |
(1)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小说,故事情节很荒诞,其思想内容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灾难性根源。
(2)梅达尔多子爵在战场上被炮弹炸成两半:一半身体是恶人,一半身体是好人。恶人专门干坏事,弄得泰拉巴尔的人们痛苦不堪;因此大家都盼望好人来拯救他们;结果梅达尔多子爵充满善良的半边(好人)也来到泰拉巴尔的人们中间。好人与恶人不同,恶人有权有势,而好人无权无势,只是一个流浪者。好人不干坏事只专门干好事和说教,好人做好事跟恶人做坏事一样太过“专一”, 因此也有些不近人情。
(3)一方面是好人的善举有些不近人情;另一方面是好人根本不了解庸众真正需要的不是愤慨和说教,而是他们的灵魂在灰暗和麻木中需要的是启蒙教育;在庸众没有受到启蒙教育之前,他们的脑子只有低级的趣味和自私自利的“本我”〔注〕在主宰自己的人生观;他们此时还无法理解什么是“知德合一”的人生目标,也就不明白怎么去追求穆勒所说的“高尚快乐”的社会。
(4)后来恶人与好人因为争夺帕梅拉(爱情),在拼得你死我活后被特里劳尼大夫把恶人与好人缝合在一起,这样便使得梅达尔多子爵最终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5)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从这个荒诞的故事中受到了很多人生的启迪。
(6)梅达尔多子爵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他如今有了两个重新合在一起的半身的各自经历,应当是变得更明智了。”这两个重新合在一起的半身的各自经历,就是人自身所具有的邪恶与善良的两种品质。人只有在自身协调了这两种品质,使人自己的邪恶与善良和谐了,换言之就是人自身的和谐,才能使自己变得更明智;否则要么变成像那些好心办坏事的好人,要么变成那些穷凶极恶的恶人。
(7)一个人如果对邪恶与善良的品质没有辨别能力,这个人就是好人与恶人之外的第三种人,什么是第三种人?“‘幸亏炮弹只把他炸成两半,’大家都说:‘如果变成了三块,我们还不知道会看见什么怪事哩。’”这就是第三种人:“我们的感情变得灰暗麻木,因为我们处在同样不近人情的邪恶与道德之间而感到茫然失措。”这种人对善与恶的本质根本分不清,因此感到茫然失措,于是浑浑噩噩过日子,就像人们经常所说的“混日子”。我们通常将这 种人称为庸俗的人,简称庸人。
(8)庸人最大的灾难不是他不是恶人,也不是他不是好人,而是他根本分不清何为善何为恶而被恶人制服的人,人类最大的灾难温床就在庸人的世界里。比如梅达尔多子爵那半边(恶人)一旦在泰拉巴尔作恶,泰拉巴尔的人们就变得痛苦不堪,他们根本无法阻止恶人作恶;而好人想在医治他们的身体疾病的同时也医治他们堕落的灵魂,也会让他们痛苦不堪,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善良。
(9)在何为善何为恶都分不清的庸众世界里,如果你认识到“一个人自认不完整,只是他还年轻。”那么,你肯定也会像书中的“我”一样大声呼唤大夫带上你离开这个充满责任(种种因为庸众的无知而造成的灾难)和磷火(罪恶)的世界的,不过现实永远不会有大夫来带你离开这个充满责任和磷火的世界。我们只有一条生路,就是努力使自己像梅达尔多子爵一样,把自身的善与恶的经历都缝合成一个完整的人,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和世界变得和谐;要做到这些,“仅仅一个完整的子爵不足以使全世界变得完整”,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完整的梅达尔多子爵。
(注:弗洛依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
(摘选自严立真的《不完满的人生才是人生》)
【小题1】下列不符合“第三种人”特点的解说的一项是( )
A.我们通常将“第三种人”称为庸俗的人,简称庸人,也就是“庸众”。他们对邪恶与善良的品质没有辨别能力。 |
B.“第三种人”是被“恶人”制服的人,因此他们都属于“恶人”。他们又会不断制服别人,产生更多的“恶人”。 |
C.感情变得灰暗 麻木的“第三种人”,面对“恶人”作恶和“好人”行善都会感到痛苦不堪。 |
D.“第三种人”不会像书中的“我”一样大声呼唤大夫带上他离开这个充满责任和磷火的世界。 |
A.“恶人”专门干坏事,“好人”实际没干好事,那是因为他们都太过“专一”,也有些不近人情。 |
B.庸众的灵魂在灰暗和麻木中需要的是启蒙教育,而“好人”的愤慨和说教根本无济于事。 |
C.“知德合一”指的就是人协调了自身的邪恶与善良这两种品质,因为人生是不完满的。 |
D.要使全世界变得完整,首先要使人本身变得完整,而且要使众多的人变得完整。 |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完整的梅达尔多子爵”的内涵。
【小题1】根据本文银离子是怎样使微生物迅速死亡的
A.直接杀死微生物 |
B.通过搅拌而杀死微生物 |
C.使微生物起呼吸作用的酶失去作用 |
D.使银离子本身的酶失去作用 |
A.起预防作用 | B.起止痛作用 |
C.使伤口快速愈合 | D.防止伤口感染 |
A.出外旅行,应该带点儿银首饰 |
B.得到饮用水的方法 |
C.旅行时防止伤口感染的方法 |
D.金属银的用途范围 |
A.微生物会迅速死亡 | B.银首饰能清洁野外水 |
C.旅途中会遇到麻烦 | D.外出旅游时会生病 |
六祖惠能禅师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惠能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父亲名卢行瑫,早逝,母李氏。惠能自幼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回家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便萌生学佛之念。他去黄梅山拜谒五祖弘忍。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炼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后,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传人。并命南归。
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盘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传法长达37年之久。他弘扬禅宗,主张“顿悟”,人称“南宗”。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惠能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灵照塔中。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
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
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小题1】下列关于六祖惠能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祖惠能的祖籍在河北燕山,父亲做官被贬岭南新州为平民后,他出生在岭南新州。 |
B.六祖惠能从小受《金刚经》影响,立志向佛,在黄梅山拜谒了五祖弘忍,得弘忍真传。 |
C.六祖在岭南曹溪传法30多年,影响深远,他弘扬的禅宗,被人称为“南宗”,与神秀的“北宗”齐名。 |
D.六祖惠能传扬的禅宗,受到了唐王朝的重视,唐宪宗还因他而出家,法名大鉴禅师。 |
A.神秀主张凝心向佛,时时用佛法告诫自己,不让世俗的尘埃玷污了自己的心灵。 |
B.惠能认为佛家是帮助人从佛理根本上认识佛法的,人的身心和佛法最终都是来自空寂。 |
C.神秀偈子的主旨在于念佛的人心中还有一个“我”,惠能偈子的主旨是信佛的人心中只有一个佛。 |
D.神秀和惠能都提到的“尘埃”,是佛家指称的尘世间的一切烦恼和污浊。 |
A.惠能禅法以定慧为本。他主张从静坐敛心中来认识佛理,体味佛法博大精深。 |
B.惠能解释风吹幡动为“仁者心动”,就是采用“单刀直入”方法从自己的本心来认识自己以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与现象,从而达到契合佛法的境界。 |
C.惠能提出的“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不仅对佛教徒修炼自身有好处,对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创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也是大有益处的。 |
D.文章结尾处用惠能禅法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楞伽经》,在弘扬佛法时一扫过去僧徒繁琐章句之学,与文章开头引用的陈寅恪对惠能的论述相呼应。 |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 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占据着社会的主流,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B.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还是普通知识分子所坚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都体现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
C.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在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尚自然、忘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或有出现。 |
A.文章通过对孔子与庄子的学说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表现不同但旨归一致的中国士大夫精神。 |
B.文章引用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
C.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运用对照的方法论述,观点明确,结构严谨。 |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同比拟均有,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
A.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 |
B.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
C.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
D.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王维的《山居秋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