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金、石、书、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这里的“石”是指石刻,即古代刻在石头或石碑上的文字。
②石刻出现的年代早,汉朝以前就有了保存较完整的石刻。譬如说石鼓,有专家考证确定它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近年在河北满城发掘出古代中山王的墓,出土一块石头,上面有两行字,也是战国时期的石刻,只是稍晚于石鼓年代。由此看来,我国石刻的起源最早应该追溯到石鼓和中山王墓石刻。秦代也有石刻,只是不作碑形,常常是在山岩上磨平一块石头刻字。现在保留下来的秦代石刻只有《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上的字全都糊涂了,而《泰山刻石》也只剩下几个字了。石刻的大批出现是在汉朝,保留下来的石刻也以汉碑为多。所以,现在所谓的“石”,大致是指汉代及汉代以后的石刻。
③根据形状和用途的不同,石刻可以分为摩崖、碑刻、墓志等等。所谓摩崖,就是在天然的石壁上刻文记事的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当数陕西汉中地区的《石门铭》。它记载了我国最早的穿山隧道褒谷石门的开通、堵塞、复开的情况和被称为栈道之始的褒斜古栈道的有关修复情形,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上面的文章写得很好,用语精准,叙事细致,文采飞扬,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碑石记载着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后来也应用到活着的人,如歌功颂德碑、记功碑、建庙碑等。古人刻碑意在歌颂、吹捧碑的主人,企盼流传千古,但后来得以保存流传的主要原因,却不在于它那歌功颂德的内容,而在于它上面书写的文字。前人将古碑上的石刻文字用纸墨拓印下来,制作拓本,往往是因为碑上刻的字写得好,宝贵得不得了。比如汉朝在华山立了一块碑,叫《华山庙碑》,在清朝末年只保留下来三本拓本,后来又发现了一本,四本拓本价值连城。墓志是一种长埋地下的文字记录。坟里埋块石头,刻上死者姓名和死者事迹,以便挖开的人知道是谁,再重新埋上。这用意很天真,后来人家正因为他坟里有墓志,就来挖他的坟,这种事情多得很。墓志内容翔实,史料价值高。人们经常通过墓志来研究历史人物的家族、世系问题,如在江苏南京出土的六朝墓志,可以帮助我们考察当时王导、谢琨等诸大姓世系、家族及两晋历史。
整理和研究石刻文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清朝末年的叶昌炽先生编的《语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论述石刻,涉及种类、式样、用途、文字、书家等,内容极其丰富。清末民初杨守敬编的《寰宇贞石图》,将整篇整幅的碑文影印出来,每幅都能看到碑版的全貌。近代赵万里先生编辑的《魏晋南北朝墓志考释》,所收都是墓志,既影印拓本,也考释文词,是收藏比较全面的一本好书……研究者的精心收藏和编辑,为推动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取材于启功《中国古代的金石书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本文材料,中山王墓石刻稍晚于石鼓,中国石刻最早可以追溯到石鼓。
B.从形状和用途看,《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应该属于石刻中的碑刻。
C.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古人刻碑的目的是记载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
D.墓志上记录死者名字和事迹的字写得好,是墓志经常被挖掘的主要因素。
【小题2】(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整理和研究石刻文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请分条概述。(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09 04:1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伤怀之美
迟子建
①我八岁的时候,还在中国最北的漠河北极村。漫天大雪几乎封存了我所有的记忆,但那年冬天的渔汛却依然清晰在目。一孔孔冰眼冒出乳白的水汽,雪橇旁的干草上堆着已经打上来的各色鱼类。黄昏时分,云气低沉,大人们将鱼拢在麻袋里,套上雪橇,撤出黑龙江回家了。那是一条漫长的雪道,灰蓝色的。大人们抄着袖口跟在雪橇后面慢腾腾地走着,世界是如此沉静。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天忽然落起大片大片的雪花,我眼前的景色一片迷蒙,我所能听到的只是拉着雪橇的狗的热气沼沼的呼吸声。大人们都消失了,村庄也消失了,我感觉只有狗的呼吸声和雪花陪伴着我,我有一种要哭的欲望,那便是初始体会到的伤怀之美了。
年龄的增长是加深人自身庸碌行为的一个可怕过程。从那以后,我更多体会到的是城市混沌的烟云、狭窄而流俗的街道、人与人之间的争吵,那种人、情、景相融为一体的伤怀之美似乎逃之夭夭了。或者说伤怀之美正在某个角落因为蒙难而掩面哭泣。
③一九九一年年底,我终于又在异国他乡重温了伤怀之美。那是在日本北海道,我来到了著名的温泉圣地——登别。问起登别温泉有何独到之处时,日本友人风趣地眨眨眼睛说:人直接面对着十二月的寒风和天空接受沐浴。我吐了下舌头,有些兴奋,又有些害怕。凌晨五时我肩搭一条金黄色的浴巾来到温泉区。站在室内温泉门边就感觉到了寒气,在隆冬的北海道,去露天温泉,实在需要点勇气啊。我犹豫片刻,还是将门推开。这一推我几乎让雪花给吓住了,寒气和雪花汇合在一起朝我袭来。而我不想再回头,尤其有人望着我的时候,我是绝不肯退却的。
④我全身的肌肤都在呼吸真正的风、自由的风。池子周围落满了雪。我下去了,慢慢地让自己成为温泉的一部分。池中只我一人,多安静啊。雪花朝我袭来,而温泉里却暖意融融。池子周围有几棵树,树上有灯,因而落在树周围的雪花是灿烂而华美的。一边是雪,一边是泉水,另一边却结有冰柱(在水旁的岩石上)。我呼吸着新鲜潮湿而浸满寒意的空气,感觉到了空前的空灵与伤怀。
⑤此后,久在城市里已经疲惫不堪的我仍然期待着与你重逢。
⑥去年九月二十日,大病初愈的我终于踏上了一条豪华船。一天黄昏,我独自来到船头的甲板。天边涌动着轰轰烈烈的火烧云,映红了半面江水。这时节有一群水鸟忽然出现在船头不远处,火烧云使它们成为赤色。它们带着水汽朝另一岸飞去,我目随着它们,突然发现它们身上的红色在瞬间消失了,俄罗斯那岸的天空月白风清,水鸟在那里重现了单纯的本色。真是不可思议,一面是灰蓝的天空和半轮淡白的月亮,另一侧却是红霞漫卷。船长在驾驶室发现了我,便用扩音器送出来一忧郁缠绵令人心动的乐曲。我情不自禁地和着乐曲独自舞蹈起来。我旋转着,领略着这红白相间的世界的奇异之美。没有谁来打扰我,陪伴我舞蹈的,除了如临仙界的音乐,便是江水、云霓、月亮和无边无际的风了。伤怀之美在此时突然撞入我的心扉,它使我忘却了庸俗嘈杂的城市和自身的一切疾病。我多想让它长驻心中,然而它栖息片刻就如袅袅轻烟一般消失了。
⑦伤怀之美为何能够打动人心?只因为它浸入了一种宗教情怀。一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忧伤之美,是一个帝国的所有黄金和宝石都难以取代的。我相信每一个富有宗教情怀的人都遇见过伤怀之美,而且我也深信那会是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珍贵片断,能成为人永久回忆的关。 (选自《伤怀之美》,有删改)
【小题1】(小题1)根据文章,简要概括“伤怀之美”的特征。(4分)
【小题2】(小题2)第②节中说“年龄的增长是加深人自身庸碌行为的一个可怕过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小题3】(小题3)请简要说明第⑥节中画线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小题4】(小题4)文章结尾说“我也深信那会是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珍贵片断”,请探究“珍贵”的原因。(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找寻小喇嘛的人
申赋渔
1999年的夏天,我因事业不顺而请假去旅行。我从南京去了西安,从西安去了兰州,接着又来到青海的西宁。没有计划,只是一味往远处走。
从西宁的塔尔寺出来,在市里转了一圈,实在没什么可去的地方,就返身去了长途汽车站。正好有一辆车要去青海湖,已经启动了。售票员出来给我打了个手势,发动机就突突地响着,在车站的出口等我。
车上只有最后一排有两个空位,等坐定下来,我不由吃了一惊。整个车上静悄悄的。偶尔有人说话,也是压低了嗓门,像在耳语。当然,即便大声嚷嚷我也听不懂,一车全是藏族人。
坐在我右手边的是一个中年汉子,脸黑得可怕,见我看他,立即定定地望着我。我慌乱地移开目光。在他的脚底下,放着一只包。包的拉链拉了一半,一把长刀的柄露在了外面。我立即把头扭过去。我左边是空位,空位的左边是一个袒露着右臂的中年喇嘛。
喇嘛微微笑着,朝我点点头。到底是出家人,慈眉善目。我悄悄把屁股移到左边那个空位上,靠喇嘛坐下。
喇嘛看我坐过来,很高兴,或许是对一个孤身的内地游客好奇,主动跟我搭话。他的汉语相当生硬。他说他去找他的小徒弟。小徒弟12岁,因为骂了几句,就跑了。他叹口气。他已经找了三天。有人说这孩子跑回家了。他去他家里看看。车子从西宁开到小喇嘛的家,下午出发,要开一夜。下车之后,还要翻两座山。
车子越开越荒凉,像一个小虫子爬行在无尽的山路上。虽然有喇嘛在跟我说话,可是陷身到这气氛诡异的陌生人群之间,我总觉得不安。车子开到倒淌河,司机停车休息。我上过洗手间,又赶紧上车。一个人在车上往外打量。倒淌河的水很浅,河面也不宽,涉水能过。看不到河岸,也许就没有河岸,河水可以随便在草地上流淌。长满青草的河滩无边无际。那个喇嘛蹲在河边,用手捧着水洗脸。他回过头,看到我一个人在车上看他,站起身,朝我挥挥手。
人们陆续回到车上。车子缓缓开出。坐在我旁边的喇嘛从怀里掏出一本本子,递到我手里。他说,这是他登上北京天安门,发给他的证书。我一看,果然是。我说,你去过天安门?真不错。心里有点好笑,去过北京也值得炫耀么。他又跟我说,他去过黄鹤楼。“离你们南京近不近?”我忍不住笑起来:“远得很,那是在武汉。”喇嘛看我笑了,也笑。随后,他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我看不懂,也许是他出家的证明。他指着一行藏文说,他叫加措。我有点诧异,这就像我主动给一个陌生人看我的身份证。这是什么意思呢?喇嘛可真是奇怪的人。
天越来越黑,车子像往一个深渊里开。外面除了这辆车的车灯,前后左右,看不到半点光亮。黑暗像是黏稠的,车灯的光亮被吸住了,根本射不远。加措说,你到青海湖做什么?我说,就是玩。他说,玩不大方便。没景点,也没什么人,住的地方都没有。我看看他,我不太相信这么有名的青海湖,竟如他说的一般。然而我没多问。我想,到了就知道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加措推推我。我猛然坐直。加措说:“要到了。你下车之后,沿着右边的一条路,一直往前,走一公里,再往右,走500多米,就看到灯光了。你跟旅社的人说,是加措介绍你来的。”我连声说谢谢。心里却想,呵,帮朋友拉生意吧。
我一下车,立即就被黑暗淹没。加措从汽车的后窗用手电照着我。车子开得很远了,那手电还亮着,最后变成了一个小亮点,才慢慢消失。
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如果没有加措的指点,我根本不知道往哪里走,连路都找不到,只能在荒野当中迷失。
找到旅店,老板是个汉族女子,听我说到加措的名字,双手合十,念了一句佛号,立即为我安排晚饭和床铺。
当我终于在旅店的木床上躺下时,我满心惭愧。在我上车之后,加措其实就看出了我内心的惊惶。他为了我心安,一直做着种种努力。我所有的小心思,对于加措来说,都是透明的。可是他宁可忍受我的猜忌,却要把慈悲布施到最后。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事业不顺”“没有计划”等出游背景的交代,隐隐透露出“我”此行中内心的惶恐与不安,为全文作铺垫。
B.喇嘛与全车人举止的不同,让我更愿意挨着慈眉善目的喇嘛,但是“我”内心的不安并未消除。
C.喇嘛在旅途中不断地和“我”交谈,目的是消除“我”内心的不安,但他的这些行为却让不明就里的“我”感到十分怪异。
D.文章结尾部分有关旅店的描写,再次深化了喇嘛这一形象,可以看出“我”对喇嘛之前的猜忌懊悔不已,也表现出“我”对宗教由不信任变得信任。
【小题2】本文多次描写“我”身处诡异的气氛及荒凉漆黑的环境中,有何作用?
【小题3】本文结尾一段写“我”的内心独白是否多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料一: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新焦点,是信息产业高速增长的新引擎,将引发各领城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以数据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主要驱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正在蓬勃发展。

我国主要的大数据交易平台分布在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是国内最早规划并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地区。中西部地区生态气候条件好,以及稳定的地质条件为信息网络设备提供了较高的“安全系数”。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高地,科技水平高,市场潜力大,为大数据交易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大数据时代,企业的云计算使用需求显著增多。但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之下,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却远远跟不上市场的发展,无法满足数据交易的需求。这主要体现在,拥有大量数据的主体,如政府、互联网、企业运营商以及科研机构等,缺乏进一步开放共享数据的理念。

数据交易平台的定位深刻影响着数据交易的发展,而确定交易平台的市场定位是关键之举。目前我国大数据交易平台定位不明确,大数据交易要更好地发展,离不开交易平台自身的完善。我国大数据交易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目前还没有任何机构制定跨区域、跨行业的大数据交易标准,各大数据交易平台的交易规则也存在差异。我国的数据交易规则有适用范围小等缺陷,并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数据交易平台进行推广的条件。

大数据专业人才匱乏是阻碍大数据交易市场发展的又一重要园素。大数据作为朝阳产业,其价值则需要由专业的大数据人才经数据挖掘、统筹而获得。因而,应用数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相关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成为大数据人才市场热门。

(摘编自齐爱民、胡丽《大数据交易产业创新与政策回应—中国大数据交易合规性调查报告》)

材料二:

图一:2011-2016我国在数据交易市场规模及增速

图二:2014-2020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及增速

(数据:易观国际数据)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今年全国两会前后,大数据系列推进政策将密集出台,国家将从政策层面为今年大数据产业的快速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相关业内人士预计,我国大数据产业将从起步阶段步入黄全期,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数据资源大国。

正在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庆市,2018年新年伊始,便在大数据领域“大动作“不断,频频布局。1月21日上午,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北园正式成立,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大数据产业共计34个项目入驻,总投资达183亿元。1月22日,重庆市荣昌区政府与九次方大数据、阿里巴巴答著三方合作协议,在荣昌构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助力荣昌区生猪产业转型创新。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农业单品产业链大数据中心。

2月5日,城市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在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将成为以时空信息融合城市大数据的综合性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构建城市大数据联盟,引领大数据行业的发展。

1月26日,重庆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大数据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5年,重庆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用“三位一体“发展格局。该市经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共有大数据产业企业约3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90家。2017年,该市大数据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3500亿元,同比增长30%左右。

(摘编自《重庆大数据战略再添“大动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新焦点和信息产业增长的新引擎,大数据发展前景广阔,将对社会各领域和人们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B.与过去一般意义上的数据不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还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
C.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整体形势良好,2015全球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突破千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万亿美元大关。
D.伴随着2018年大数据推进系列政策的出台我国大数据产业将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数据资源有望位居世界第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虽不如东部地区,但在大数据产业发展方面起步较早,且具有地理区位优势,使其和东部一道成为我国主要的大数据交易平台聚集地。
B.2011-2016年6年间我国大数据交易市场规模和增速均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16年增速大幅度提高,接近世界增速水平。
C.从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成立荣昌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的建立,到城市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成立,重庆的大数据产业在2018年年初发展迅猛。
D.重庆的大数据产业面临较好的形势,不但企业数量多,产业销售收入增速高,而且政府将大数据产业提到空前高度,必将有力推动大数据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述我国应在哪几个层面助力大数据产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计算机能否具有类似人类的意识和智能这个问题上,有些报道认为既然机器在围棋上能够战胜人类顶尖高手,那么它在心智水平上也不会比人类差,甚至它很快能够战胜和控制人类。那么,机器究竟能否企及甚至超越人类心灵?
从心理学的划分来看,心灵具有认知、知觉、行动以及意识与自我意识这样一些基本模块。而当前人工智能的主要工作,涉及的是认知层面。最近,又有研究通过模拟人类的大脑来“全方位地模拟人类心灵”。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做了一个名为Spaun的机器,它可以做基本认知活动,也可以做一些拷贝行为,还可以犯类似人类的错误。该研究的主持人以利史密斯认为人工心灵的时代就要到来。
然而,人工智能究竟能否像以利史密斯这样的乐观者预测的那样,会企及人类心灵并超越人类心灵呢?对此,笔者将从人类心灵的本质这一维度来考察人工智能和人类心灵之间有没有什么界限或鸿沟。主观性是人类自身无法摆脱的一种心灵特征,而这种心灵的主观性方面本质上是与第一人称视角相结合的,主体了解自身意识状态内容的方式也是无法向他人开放的,是私密的。而人工智能的信息处理却可以外在地由多个视角来理解,因为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过程是被设计的,是可以复制的。它对信息的接收,也只能是一种外在的所与,而非主动吸纳;对于信息的处理,它最多只是进行一种第三人称式的观察和操作,而并非第一人称式的亲历。设计者是可以随时获知它内在的处理状态和信息内容的,即它的内容是开放的、可复制的和可共享的。能不能共享是人工智能和人类心灵之间非常重要的一条鸿沟,同时,它也会带来如下鸿沟。比如人工智能是一个集体,它们可以随时连接起来,而人类心灵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再比如人类有情绪性,机器是没有情绪的;人类在下围棋时经常会犯错误、遭受失败,但是机器不会,即便机器出了错,也要归咎于我们的算法以及我们给它的数据。
那么以上这些鸿沟产生的根源又是什么呢?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心灵的很多重要特征,比如自主性,但自主性概念本质上是排斥模仿的。而且,自主性还会涉及我们的行动和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又很难实现,因为数据的完全共享性与自我意识的个体性难以兼容。另外,我们的认知、知觉和行动模块里面又存在现象性。即使我们了解清楚了大脑的构造,在我们的物理世界里面也无法做出这种现象性的东西来。自主性和现象性可以说是人类心灵所独有的特征,是人类心灵与人工智能之间更深层次的差异,它根植于人类个体的肉身性,这和数字的可共享性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而这正是两种心灵的异质性的基底。
总之,从目前人工智能的进展来看,我们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让机器具有认知之心。但由于人类心灵和人工智能的根本性的不同,要让机器具有类似于人类的心灵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陶孝云《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心灵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机器在人机围棋大战中的优异表现,表明机器已经能够接近甚至超越人类心灵。
B.功能性大脑模型的发明,表明人工心灵在认知、知觉等各个层面都发展的比较成熟。
C.因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过程是被设计的,所以它无法呈现出主体的主观性与主动性。
D.因数据与自我意识的特性难以兼容,所以人工智能很难模拟人类心灵自主性的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人类心灵的基本模块,为下文的论述内容提供理论支持。
B.文章用以利史密斯的例子,展现了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成果,也间接指明了研究方向。
C.文章第三段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有科学研究的理论阐述,也有典型事例的支撑。
D.文章在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人工智能和人类心灵之间存在的鸿沟,及其产生的根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并非第一人称式的亲历,无法模拟人类了解自身意识状态内容的方式。
B.在信息接收和处理方式上能否共享是人类心灵和人工智能之间非常重要的区别。
C.自主性和现象性是人类与机器的根本区别,这也决定了机器难以超越人类心灵。
D.因为人工智能难以突破异质性的基底,所以它的发展前景堪忧,实用价值较低。

同类题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这种人不但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正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其他种种文学可有正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东西。
(选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说“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请简要概括。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怎样才能培养文学趣味?请结合文本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