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亚运会的广州特色
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亚运会主要在亚洲国家举行。而第16届亚运会则将于2011年11月在中国广州进行,广州作为第一次举办亚运会的东道主,力图把亚运会办出广州特色!
广州PK多哈唯一能做的就是抓住特色。多哈,给全亚洲记者一个巨大的实惠,就是免费请大家吃饭,钱由多哈国王来出。但是,多哈把所有的服务都交给外国人来操办,譬如菲律宾的厨师,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清洁工,吃的是西餐,总之一句话,就是花钱请外国人来伺候外国人。这一点广州做不到,广州提供的食物会以粤菜为主。
火炬形象是一届亚运会的重要标志,是办会理念与主办城市特点的重要体现。本届亚运会火炬形象“潮流”。镂空部分吸收了广州牙雕剔透玲珑的艺术特点,其形如升腾、飘逸的火焰,彰显动感与激情。为了传达岭南文化兼容并蓄、变化常新的文化精神,“潮流”选择生生不息的流水造型为实体部分,丰富了造型层次;外部采用广州市花木棉的独特红色,体现生命的力量和激情;内部采用稻穗的金黄色,“潮流”火炬以水的和谐与火的激情交相凝聚为理念,整体造型剔透玲珑,展示着木棉火红的英雄气与珠江壮阔的岭南情,象征主办城市“穗城”与亚洲人民共同推进和平与发展的殷切期望。
广州亚运的吉祥物是五只羊。广州亚运会吉祥物的创意,于广州的城市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广州曾一度出现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天空有五位仙人,分别骑着口衔稻穗的五只仙羊,降临广州。仙人把稻穗给了广州人,并祝愿此处永无饥荒。而五只仙羊化为石头留在广州。从此,广州变成岭南最富庶的地方。千年前的“五羊衔谷”传说,使得“五羊”成为了广州市最知名的独特标志,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羊”通“祥”,并且在亚洲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中,“羊”也是吉祥之物,能给人带来幸运。因此,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取“羊”的创意,为亚洲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此外,“5”也是奥运会的五环旗帜的数字,这个数字也是历届亚运会吉祥物中数量之最,这五只羊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和“乐羊羊”,合起来就是“祥和如意乐洋洋”,重要区域放置口衔稻穗的五羊雕像,都充分体现了主办城市的历史底蕴、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
广州亚运此次引人注目的是它已经创下了很多记录之“最”。广州亚运会的赞助金额已经全面超越历届亚运会,其中仅广州汽车集团的单个赞助合同金额就已超过多哈亚运会;将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赛事规模与北京奥运会相当,创历届亚运会之最;总共设置42个竞赛项目,金牌总数达到473块,超过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为历届亚运会之最;同时,动员10万外出旅游的市民组建“亚运志愿信使”,分赴全球100个城市宣传亚运会,也是亚运志愿人数世界之最。
但也有很多人对广州亚运抱有担忧。2011年的广州亚运能有多少国人给亚运捧场?现在体育已经改制,如果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绩下滑,没有中国观众捧场,冷冷清清的赛场,可能将是广州办亚运会遭遇的最大尴尬和困难。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可能会影响运动会筹备工作,有人大代表主张亚运城的工程不要急于上马,建设匆忙,花钱太多,会不会留下太多“后遗症”?省人大代表张洁雯曾参加过两次亚运会,她表示最担心的是房子质量的问题以及交通拥挤问题。
据报道,亚运期间广州天气很好,天公作美,广州乐观地认为,在中国、广东、广州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背景下,为充分展示广州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提升广州的国际知名度,把本届亚运会做成一盘具有地域风味的特色菜,这样筹办亚运是合情合理的。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潮流”的实体部分以生生不息的流水为造型,象征了岭南兼容并蓄、变化常新的文化神。
B.从人数看,由外出旅游的市民组建成的10万“亚运志愿信使”是亚运志愿人数世界之最。
C.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取“羊”,其自身的审美观和趣味,使它为亚洲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D.全球金融危机对运动会筹备工作造成的影响,也受到人大代表的关注。
【小题2】下列不属于亚运会“广州特色”的一项是(   )
A.《潮流》外部采用木棉的独特红色。
B.亚运会提供的食物以粤菜为主。
C.以五只羊作为广州亚运的吉祥物。
D.放置口衔稻穗的五羊雕像。
【小题3】有人认为,广州亚运会将是一次十分圆满独特的盛会;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你认为呢?请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2: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追求文学之“新”
宗仁发
作为一名文学编辑,我的文学观无疑是和文学期刊这一文学载体联系在一起的。可能无须讳言,“喜新厌旧”是我作为文学编辑的职业本能,作家创作时是“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我们文学编辑在选取作品时也往往“惟新是举”。从进入这个行当起,我就是被办一本好杂志的理想所感召,而对文学之“新”的追求里,正寄托着我对什么是好杂志、什么是好的文学的理解。
“新”首先意味着原创性,原创性是文学乃至文化的立身之本,因为文学在整个文化生态中处于源头的地位,倘若文学丧失了原创性,对于后续的文化链条的延伸就是灾难性的打击。文学的影视改编之所以一直活跃,正因为这里是原创力迸发的地方,投向文学的饥渴的目光一直都在,是文学在以充沛的题材、新颖的技巧和丰厚的思想力,源源不断地供给着其他文艺样式。
“新”还意味着文学事业代代相传,后继有人,意味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可能性。在文学新人身上蕴藏着革故鼎新的因子,看看有多少作家的第一部作品即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就知道了。但是,刊发新人新作对文学期刊和编辑来说,却意味着一种风险和考验。对于一个有知名度的作家的稿件,编辑并不在稿件的水平、质量上负有多大的责任,即便作品写得不好,也少有人去责备编辑的水平问题;但刊发一个不知名作者的作品,如果作品不好,读者往往不会质问作者本人的水平,而更多的是质问编辑、刊物为什么发这样的稿子。所以衡量文学编辑的功夫高低,正要看他对默默无闻的作者的判断能力。那些后来成名的作家回忆最初进入文坛时遭遇杂志的退稿故事,不啻是给文学编辑的最好提醒。
必须得承认,这种“喜新厌旧”是我作为期刊编辑从文学载体、文学生态出发的有意强调。从文学生态的整体着眼,任何一种文学载体都有可能是某种文学思潮的“接生婆”,也可能是一部未来经典作品的催生者,重要的是经住时间的考验,保持文学的创造性、延续性和多样性,呵护文学的“可能”。选择和发现什么样的作品,然后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时刻都在进行着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编辑的眼光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是他对文学的千言万语。
(《人民日报》2017年6月13日14版,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期刊是一种文学载体,作者的文学观是通过文学期刊体现出来的。
B.文学编辑在选取作品时“喜新厌旧”“惟新是举” ,这是一种职业本能。
C.作者指出他就是被办好杂志的理想所感召而成为文学编辑的。
D.在对文学之“新”的追求里,寄托着作者对好杂志、好文学的理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文学编辑的身份论述追求文学之“新”,兼及自己的文学观。
B.文章通过指出文学的原创性特征,论证追求文学之“新”的重要性。
C.文章指出刊发新人新作有风险,因此文学编辑要谨慎选取这类稿件。
D.文章指出文学期刊要经住时间的考验,思考作品的选择、发现及传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的原创性对于后续的文化链条的延伸具有决定性作用。
B.影视作品的改编受到文学的题材、技巧和思想力等因素的影响。
C.后来成名的作家曾遭遇杂志的退稿,可见文学编辑的判断能力还需提高。
D.任何一种文学载体都有可能催生出某种文学思潮或者未来的经典作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严羽指出宋人以文字为诗,显然是指以散文为诗;而以散文为诗,又往往和以议论为诗紧密联系。文多作为思想的载体,而诗则多作为感情的载体,因而文偏于表现逻辑思维而诗偏于表现形象思维,似乎是个约定俗成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打破,对于墨守成规的人来说,无疑地会被认为是一种生疏可疑的异端而加以反对。但如果我们不从先入为主的传统观念出发而从作品本身出发,就可发现,诗的散文化及往往包涵在这个外壳中的议论,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性。富有思辨性的散文,当它被移植到诗歌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情况,一是散文化的议论本身有助于突出抒情诗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的形象。其次,许多议论,特别是当它们被以比喻来表达时,也充满了生动活泼的形象,而并非枯燥无味的说教。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构成了宋诗一个很大的特色。

至于宋人以才学为诗,主要体现在诗中用典故方面。用典风气的形成与流行和学术文化的隆盛是有关联的。宋代诗人多数是博学之士,他们的高层次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诗的创作中,从而出现了作者以才学为诗、作品风格繁缛、用意深曲等种种现象。这是宋诗的又一特色,但这一特色的优劣,则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无法一概而论。陶渊明可算古来第一位善于用典的诗人,将陶诗囫囵读去的人,往往未能详悉。但我们即使找到它们有那么多的“来处”,也无须沾沾自喜,因为“用事而不使人觉”,也就近于或同于“胸臆语”,即创作了。我们是否可以说,以才学为诗可能是一病,而以才学读诗,也同样是一病呢?

(节选自程千帆《宋诗精选•前言》)

【小题1】对于“以文字为诗”,作者有哪些看法?
【小题2】文中举陶诗用典之例有何作用?
【小题3】结合上文,“以才学读诗”应如何理解?

同类题3

谒从文墓
马笑泉
①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跟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河流一样,它正逐步丧失清澈澄明的本相。对面稀疏的几架吊脚楼,破旧而灰暗,如同瘦黑的小脚女人,可怜的站在江边,被更多的群涌而出的水泥楼房围困着,愈发显出坚持的零丁与困窘来。没有《边城》里古朴坚实的船,没有黄永玉笔下红焰一样燃烧的花,没有彩蝶般斑斓的苗装,没有天真无邪的翠翠的容颜。那个心中形成的幻象,就如同一只由无数精美的碎瓷片小心翼翼合成的绝世无双的花瓶,在突如其来的一瞬间碎了。我也由此回到了现实中,呆立了许久,才开悟似的轻笑一声:先生,真正的边城,已被您用醇厚优美的文字,极艺术地保存下来了。
②上去吧!台阶是顺坡砌的,陡陡地盘着。走这样的路,头自然是低着的,脚步也有意无意中放轻放慢。以这样恭敬安静的姿态走近您,在我,是一种必然。想想吧,读《边城》的那些时候,心中是怎样盈满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感伤的:那么清的意境,那么醇的氛围,水墨一样行云流水地渲染开来;那不可企及之美,像一位不可追求的遗世独立的佳人,令人因无望而生不尽的惆怅和无穷的感伤。先生,您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却贡献出了汉语文学中的神品。
③路往右一斜,又往左一甩,终于有方小小平地了。一碑挺立,上面的草书豪迈不拘: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当然是您那位机锋百出、堪称一代鬼才的表侄儿黄永玉所题了。永玉先生自称湘西老刁民,其锋芒毕露跟您的慈和大不一样,但骨子里那种至情至性倔强进取,却是一脉相承的。想当年您怀抱文学的梦想孤身入京,一段时间困顿潦倒几乎冻饿而死,这令郁达夫大为感叹而写下《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但您硬是咬紧牙关挺过来了,不但挺过来,而且以绝大的天才渐渐打开了局面。这里要感谢徐志摩先生。如果没有当时这位诗界明星的关照和提携,也许,我们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
④再往上去,台阶渐陡,两旁草木极宁静地护持着一种平和清静氛围。先生,您一步一步引导我上升,而我终于来到您的面前。一大块天生彩石,浑然古朴,深深扎进湘西的泥土。您栖身其下,已与大地融为一体。您已不在,而又无处不在。石头上镶着碧色的字,是您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是的,您的一生,都是在召唤着一个人所应有的善与真,并由此而获得了美。正如您所说,您毕生只想在一片苍凉废墟上修筑一些希腊式的关于人性的小庙。于是便有了《湘西》,有了《从文自传》,有了《月下小景》,最后上升为神奇的《边城》。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您仅仅是一个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可只要深入您那些像湘西一样深重质厚的文字,是任谁也会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啊!
⑤不禁想起鲁迅。他老人家东方式的悲天悯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怀抱,其实是和您同出一源。
⑥先生,其实我还远没有领悟您的精神和苦心。当我久久凝视时,您可在满刻沧桑中面露慈和微笑看我?您可用温文质朴的声调给我一次神光天降的点悟?而我终将告别而且远去。且让我扶此石留影纪念罢,并由此深记:大师就是那种,即使躺在你脚下,也一再提升着你的人。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读《边城》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感伤”,是说读完《边城》后人们会意志消沉,使人对现实产生一种绝望的感伤。
B.翠翠是沈从文先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符合作者的审美旨趣。
C.“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这句话表明沈从文先生是一个充满自信、个性张扬的人。
D.从文章第一句话“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可以看出,作者对边城目前的自然环境的状况十分不满,借此引发人们对包括环保问题在内的诸多问题的思考。
E. “也许,我们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是对沈从文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其贡献的赞美。
【小题2】第一自然段作者写“心中形成的幻象”和现实的差距,作用是什么?
【小题3】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认为沈从文不“仅仅是一个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为什么?
【小题4】本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扬沈从文先生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广陵散
宗利华
那时,聂政坐在一个酒肆里,心如止水。秋日的风已露出了峥嵘气象,吹得檐角枯草,咝咝作响。聂政的目光掷向窗外,有一稀稀拉拉的丧葬队伍缓缓走过,灰黄的纸片散乱了黄昏的半个天空。那队伍寂静而行,竟不闻半点泣声!
看来,又有一个人,像父亲一样,被暴君害死了。聂政眼里,有恶恶的光一闪而过。
该去了。聂政抹一把脸,左手将腰间的短剑一捏,凛凛地出了酒肆。
次日黄昏。修建宫殿的工地。
和聂政目光不经意地一撞,韩王就明白了,这群匠人里头,有个人是来取他性命的。他不动声色转身就走。聂政手里瞬时已抽出了短剑,脚步也迅疾跃起。哪料韩王早有防备,卫士水般围拢过来!聂政趁势翻墙而逃!
在父亲坟前,聂政跪了整整一夜。现在,他需要藏匿了。他已成为被捉拿的要犯。
三年后的一天,一个瘦削的身影出现在韩国的街市上。那身影正踽踽前行,面前忽地就多了一个女人,一个男孩。那人浑身悄然一震!
“你,像极了一个人。”女人盯了他道。“谁?”那人的声音嘶哑、冷漠。“我的丈夫。我足足三年没见到他了。你浑身上下,有一个地方非常像他。
“哪儿?”
“牙齿。”
那人仰天大笑:“你这女人,莫不是疯了?”说完,直直地走了。
眼角,却兀自有了泪。
转眼,又是三年。
这一天,韩国都城城楼下,蓦地就多了一个盘膝而坐的黑面男子。面前横摆一张满身断纹的古琴。此人在那古琴上抚出第一个音符时,众人便止了手头活儿,齐齐地扭头来瞧。再听,愈加不同凡响了,时而清虚淡远,时而酣畅淋漓,时而冰泉凝咽,时而深沉凝重。人愈来愈多,静静围拢过来。路侧,立了数匹骡马,竟高昂其首,寂然无声。
不久,琴音把韩王的属下给吸引来了。
国君韩哀侯的寿诞到了,宴上需要这么一位抚琴高手。
再打量那弹琴者,实在太丑陋了。脸似锅底,发如乱麻。张嘴一笑,那里面竟一颗牙也寻不见。一开口,嗓音竟像破锣一般怪异。
众人皆感叹,奇人自有异象啊!就这样进了宫。
韩王寿诞宴上,男子施了浑身解数奏琴,把韩王及周围卫士听得如痴如醉。琴音突然陡地一转,瞬时激昂起来。众人闭目去听,竟在那里面听出了战马嘶嘶,铁蹄铮铮,兵车喋喋。琴音愈来愈急,似乎是两军对垒,厮杀开来。众人心旌慌乱,却又欲罢不能。
猛地一下,琴音戛然而止,随之一声惊呼!
细瞧,韩王胸前竟早就被刺入一剑!
韩王双手抓着剑柄,拼着最后气力问:“你是谁?为何要杀我?”
男子哈哈大笑:“我是谁,已不重要了。如果说六年前我杀你,是为了替父报仇,现在,我则是替天行道!”
男子说罢,抽出韩王腹中之剑,往脖子上只一横,鲜血四下迸溅开来!次日,男子尸体和那柄剑一起被挂在了城楼上。旁边有一白纸,上书“知此人者,赏金千两”。
数日后,有一老妇跌跌撞撞而来,立住,号啕大哭:“儿啊!虽说你变得面目全非,但我只需看这剑一眼,就知道是你。你,终是为你爹报仇啦!”
说罢,取剑过来,笑道:“没想到,咱一家两口,都死于这柄剑上。”旁边有人待要阻拦,那剑已直直地刺入老妇胸膛了!
很远很远处,静静地,站了一个女人,一个男孩。女人默默地弯了腰,悄悄道:“孩子,你不是想知道你爹的模样吗?瞧,挂在上面的那个就是。三年前,咱娘俩见到的那个人也是他啊!而且,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了,你爹的名字,叫聂政。”
“为什么爹要那样做?”
“当年,暴君要你爷爷为他铸剑,你爷爷铸成后怕他滥杀无辜,并没交给他。他把你爷爷杀死了。”女人已是泪眼蒙眬!
“那,我该找谁报仇?”男孩抬了头问。
女人缓缓地直起身子。女人无法回答。
据说,聂政抚过的那张古琴,后来为一方士所得,遂创作了千古名曲——《广陵散》。
【小题1】对这篇小小说的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处“秋日的风已露出了峥嵘气象”一句,是说已到了金风送爽的季节,秋风给人世带来了美丽而绚烂的景致。
B.第一段写“稀稀拉拉的丧葬队伍缓缓走过,……竟不闻半点泣声”,说明了暴君统治的严酷。老百姓已习惯于悲痛中生活,欲哭亦无泪。
C.“凛凛地出了酒肆”“踽踽前行”“直直地走了”这些叠音词描写的都是聂政改装易容之后为掩饰真相而有意为之的动作。
D.小说前半部分写聂政与女人对话,仰天大笑后,“眼角,却兀自有了泪”,极精炼的一笔,却揭示了聂政复杂的内心世界。
E. 小说末尾处,孩子说:“那,我该找谁报仇?”说明复仇的火焰已在又一代人的心中点燃,肆虐的暴君必然会遇到强烈的反抗。
【小题2】小说中两次写到聂政抚琴,简析这两处描写对于情节构思和人物刻画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聂政说:“如果六年前我杀你,是为了替父报仇,现在,我则是替天行道!”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其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找恩人

韦名

建涛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找到女儿的救命恩人,给他恭恭敬敬地鞠个躬,道声歉。

女儿描述的救命恩人是个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说话不卑不亢,眼睛不大不小,头发不长不短的中年男人。

那天上午,事情太突然了:站在马路边等车的她发现一辆车疯了一样向自己狂奔过来。小嘴张得巨大的她,既说不出话,也挪不动身子,眼睁睁看着车子朝自己飞奔过来……就在车子要撞上她的刹那间,她被一个人扑倒在路边的绿化带上——疯狂的车子从女儿刚刚站着的地方呼啸而过。

和女儿一起倒在绿化带上的中年男人扶起了脑子一片空白的女儿。女儿却站不稳,蹲在绿化带上,瑟瑟发抖。

“没事了!”中年男人扶起女儿。

惊魂未定的女儿终于抬起了头,看到了中年男人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女儿连一声谢谢也没说,只呆呆地望着沾了一身泥水的中年男人头也没回地消失在马路上。

救了女儿一命,女儿却来不及对恩人道声谢,建涛心里不安,发誓这辈子一定要亲口向恩人道谢!

为了心中这一声谢,多少年,只要一有空,建涛就四处寻找恩人。

这样的恩人,在芸芸众生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无异于稻仓中的一颗稻谷,找这样一个人,也无异于大海捞针。

执着的建涛却不言弃,一直在寻找恩人。

在寻找恩人的过程中,建涛也做了很多和恩人一样的好事,成了别人嘴里的恩人。

女儿就在建涛不断寻找恩人的日子里逐渐长大,成了別人的女人——尽管建涛心里不大乐意女儿嫁给一个罪犯的儿子,一直对女婿很冷淡,可看到女儿后来又拥有了自己活泼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建涛认了。

看到女儿的幸福,建涛寻找恩人的决心更加坚定。

多年寻找未果。建涛不仅不放弃,还在家里亲自给恩人画像,画像眉心间有黑闪闪的痣。

建涛画了一张又一张,画完就让女儿认,每一张画,女儿都说像又不像。

画到后来,建涛把中年恩人画成了老年恩人:皱纹加深了,头发变白了……当然,唯一不变的是眉心间的那颗痣。

女儿说,除了那颗痣,父亲画的恩人怎么越看越像父亲自己。

突然有一天,女儿告诉建涛,她想和男人带着女儿去遥远的地方看望从未谋面还在服刑的家公。

建涛欣慰地点了点头。

女儿一家去了遥远的地方,建涛继续画像寻找恩人。

女儿从遥远的地方一回来,就急匆匆地跑来告诉建涛,“爸!我找到了!找到了!”

“找到了什么?”建涛一脸茫然。

“恩人!”女儿说时,眼里闪着一丝亮光。

“在哪?”建涛停下画像,盯着女儿。

“在遥远的地方!”女儿眼里的那丝亮光不见了,“家公眉心间就长着那颗我永远忘不了的黑痣!”

“……”建涛惊讶地张大嘴说不出话。

“可他看着我们三个,听我激动地讲15年前的那一刻,始终不承认他曾救过我!”女儿有点灰心。

“你确定?”建涛很久才回过神来。

“爸,错不了,就是他。”女儿又激动起来,“可他为什么不承认这一切呢?”

“谢谢你!”尽管亲家公和建涛画的像一点儿也不像,但一见面建涛还是隔着厚厚的玻璃深深地深深地给亲家公鞠了一躬。

“谢谢你!”亲家公也深深地给建涛回了一鞠躬。

建涛提醒亲家公:15年前的那天早上,一个人默默地沿着当时车少人稀的马路朝公安局走去……女儿就是那天那个时段在那段马路被一个眉心有痣的中年男人救起的!

亲家公却一脸平静。

“我女婿你儿子说,你那天出门的样子他永远忘不了!我女儿你儿媳说,你眉心间的黑痣她也永远忘不了!”

亲家公静静地听着,轻轻摇了摇头。

看着平静如水的亲家公,建涛没再继续说下去:来看望亲家公之前,他找到了当年接待亲家公

自首的警官。警官说了一个细节,亲家公自首时衣服上一身泥水,十分狼狈。

建涛又隔着厚厚的玻璃给亲家公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监狱会客室。

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节,也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悬念:如何寻找,结果如何。
B.小说中前后有照应,如后文中提到的警官说的“衣服上一身泥水”的情节就照应了前文。
C.“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是救命恩人的标志,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更紧凑。
D.小说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在刻画恩人时使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建涛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结尾说“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意味深长,请予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