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词开头两句写荷花所在之地。“杨柳”、“鸳鸯”,用来陪衬荷花之美丽。 |
B.上片写虽然有人采莲,但蜂和蝶不知荷花幽香,断然不来,写出荷花的幽独。 |
C.词作既表现了荷花无人欣赏的寂寞,也抒写出芳华零落的悲苦。 |
D.词作运用双关、拟人等多种手法,既写荷花处境,也咏荷花情怀。 |
鹊踏枝
冯延巳(五代)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小题1】从诗歌题材来看,本词属于____________。【小题2】对上阕画线句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划线句运用了比拟手法为梅增添了灵动气息,画面给人美而不伤之感。 |
B.借大自然中的梅花飘零表现了多情生命之陨落,良辰易逝、生命无常。 |
C.为下文作铺垫,使人联想到“昨夜笙歌”的热闹和曲终人散后的冷清。 |
D.划线句描绘景物既有情思细腻的一面,又有意蕴深广格局开阔的一面。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词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②姮娥,即嫦娥。【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波”即指月光,“飞镜”喻指天上月亮,一个“磨”字写出了月光分外皎洁。 |
B.词上片最后句,词人向嫦娥发问,摧肝裂胆,流露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孤苦之情。 |
C.词人乘风直上万里长空,视角由上而下,俯瞰大好山河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 |
D.本词联想想象丰富,天上地下意境开阔,情感上气势豪迈,体现了辛词豪放特点。 |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提平,烟墅奋。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注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庾郎,指南朝梁代时年少成名的文士庾信。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
C.作者用拟人手法写;草对王孙的埋怨,表达了自己对投身仕途的厌倦。 |
D.“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小题1】请在上阕的画线句中各找一个能体现出初夏景物特征和气候特征的词语。景物特征:____;气候特征:_____
【小题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
B.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
C.“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
D.“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
昭君怨
(宋)万俟咏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栏干。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注:①灯期:指元宵灯节期间。②花信:指群花开放的消息。【小题1】“昭君怨”是这首诗歌的()
A.宫调 | B.词牌 | C.曲牌 | D.题目 |
A.开头写春来雪尽、佳节花期,烘托愉悦之情。 |
B.上阕“倚栏干”自然过渡到下阕,天衣无缝。 |
C.结尾化用李白诗句寄托客居之思,不露痕迹。 |
D.全词表现词人内心愁苦,却不着一“愁”字。 |
碧云天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小题1】本词的词牌名为( )A.苏幕遮 | B.水龙吟 | C.水调歌头 | D.念奴娇 |
A.开头两句,写了秋季的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
B.“黯乡魂,追旅思”直抒胸臆,诗人面对秋景思念故乡,追忆起旅途行程。 |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表明诗人难以入眠。 |
D.本词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感表达哀婉缠绵,令人动容。 |
满庭芳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1)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2),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释:(1)仲览:指李仲览,即作者友人李翔。(2)坐见:空过了。再闰:阴历三年一闰,两闰为六年,作者自元丰二年贬黄州,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去黄移汝:离开黄州,改任汝州。移是量移,指被贬谪远方的臣子,遇赦酌情移近安置,并非平反复官。 |
B.首句“归去来兮”,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仅仅表达了作者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 |
C.社酒:原指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用的酒,此泛指酒。这里表现黄州的父老乡亲与作者聚会宴饮,互相劝酒的场面,体现黄州的父老乡亲的淳朴热情以及与作者之间情谊的纯真。 |
D.下片中“秋风洛水”引用西晋张翰的典故,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苏轼在此表示退隐还乡之志。 |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临江仙 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元丰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谪所所作。【小题1】联系作品看,苏轼此时酒醉的深层思想动因是什么?
【小题2】就作品中划线句“夜阑风静縠纹平”,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上行杯
光宪
离棹逡巡欲动,临极浦,故人相送,去往心情知不共。
今船满捧,绮罗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
【小题1】“上行杯”为 名。【小题2】下面选项中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棹逡巡欲动”含蓄、传神地表达了离人的情绪。 |
B.“今船满捧”虽言盛情相送,却隐含离别悲情。 |
C.“绮罗愁,丝管咽”用比喻手法,衬托了离别之情。 |
D.本词多选送别常景,表意自然而有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