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小题1】请在上阕的画线句中各找一个能体现出初夏景物特征和气候特征的词语。
景物特征:____;气候特征:_____
【小题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B.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C.“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D.“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小题3】就作品中的诗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17 06:4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苏轼,号   。本文继承了赋家常用的“□□□□”的表现手法,借此形式实际上是与自己的思想对话,写出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
【小题2】解释画横线的字。
①白露江  ②击空明兮流光
③正襟坐④而吾与子之所共
【小题3】下列各选项中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一句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A.吾腰千钱(《哀溺》)B.顺流而东也(上文)
C.貙人立(《若石遇害》)D.里人高其义(《慕名失实》)
【小题4】选出下列各项中的两个句子都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夫子式而听之(《苛政猛于虎》)  猎人以毒傅矢(《武平之猿》)
B.拘于虚也(《秋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上文)
C.杯盘狼藉(上文) 屋室雕文以写龙(《叶公好龙》)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卒踬仆不能起(《蝜蝂之死》)
【小题5】选出与“相与枕藉乎舟中”句式相同的一项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B.吏揭榜于市(《只许州官放火》)
C.知不可乎骤得(上文)D.是之取尔(《诸子喻山水》)
【小题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小题7】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轼在杭州,与其子世雄为僚,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峭峙有不回之势。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今君倚之书,盖讱云。

 (取材于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此非知书者。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旴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取材于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注释)①永禅师:释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亦擅长书法。②欧阳率更:欧阳询,其楷书被称为“率更体”。③柳少师:柳公权,书法家,曾为太子少师。④颜:即颜真卿,书法家。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有拙 工:精巧
B.体众妙 并:兼具
C.率更貌寒 寝:丑陋
D.正其貌耳 称:称赞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识其奇趣 此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
B.尤工小楷 本出
C.能自出新意 然至使人见其书犹憎之
D.其言心正笔正者 其人可知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说话有能言善辩与口齿木讷之分,而君子、小人的气质是不能遮掩的
B.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
于是得以观赏钱公之子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
C.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永禅师书法精妙到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
D.不知人情随想见
【小题4】下列评论书法的诗句,其评论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心正能教笔不欹,古来书法独公知。
B.浩然之气塞天地,书法悟入葡萄宫
C.儿童不识草书法,但见满纸鳅蛇结
D.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
【小题5】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中苏轼对书法的评论,谈谈你对中学生学习书法的认识。
【小题6】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取材于苏轼《跋欧阳文忠公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城道中(其二)
宋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②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
【小题1】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散材”“疲马”都是作者白况,“散材”指无用之才,语出《庄子》,和下文“乱山”呼应;“疲马”与上文“委辔”相承,诗歌承转自如。
B.“搜林斧”,喻指深文周纳的党祸。本句是说即使无用之才,也畏见搜林利斧。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
C.“疲马”一句,写山中行进已久,马早已疲惫不堪,希望听到战场上的号角声。此句写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热诚。
D.颈联作者想到茶农因为下够了的细雨而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白己的清官好友,情感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
E. 颔联和颈联主要描绘前往新城的“道中”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