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小题1】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A.《长亭送别》写张生进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的离愁别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重爱情,轻功名”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反封建反礼教的主题。 |
B.《蜀道难》开篇以三个蜀地方言叹词“噫”“吁”“嚱”领起,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基调。 |
C.《琵琶行》里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描写了琵琶曲终的寂静场面,正面突出了乐曲的感染力,同时也写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
D.《虞美人》和《雨霖铃》两首词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虞美人》描写的实景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小楼昨夜又东风”;虚景是“往事知多少”“雕阑玉砌应犹在”。《雨霖铃》上阕实写,下阕虚写。 |
登太白楼
王世贞(明)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注释)潺湲:水缓缓流动貌。【小题1】诗中追忆的那位曾经登临此楼的著名诗人是 。
【小题2】对于作品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追忆先贤,展示长啸登楼的豪迈身姿,笔力雄健。 |
B.颔联崇仰高士,思楼千载,使全诗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
C.颈联写海天明月,气势壮阔,为全诗增添高远意境。 |
D.全诗前两联写心中所忆,后两联写眼前所见,虚实结合。 |
彭蠡湖中望庐山
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黜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①,况兹怀远公②。
我来限于役③,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注:①尚子,东汉时隐士。②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③于役:有事远行。【小题1】本诗前十句是怎样围绕“湖中望山”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诗歌后八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红 叶
唐吴融
露染霜乾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
和烟飘落九秋色,随浪泛将千里情。
几夜月中藏鸟影,谁家庭际伴蛩声。
一时衰飒无多恨,看着清风彩剪成。
【小题1】红叶即枫叶。到秋冬时节,枫叶因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变红,所以叫红叶。【小题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烘”一词,渲染出晚照下枫叶火红一片的景致。 |
B.颔联由静转动,描写枫叶随风飘零、随浪泛流的轻盈之态。 |
C.颈联是写夜景,用“鸟藏”、“蛩伴”比拟枫林的万种风情。 |
D.尾联格调昂扬,抒发作者身处衰飒寒秋却积极乐观的心境。 |
幕次①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②,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③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释:①幕次:临时搭起的帐篷。②凤林:凤凰所居之处。借指仙境。③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
B.颔联写诗人为自己在忧国忘家之时,依然保有求田问舍之心而感到欣慰。 |
C.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
D.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②。
(注)①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任参谋一职。②一枝安:出自《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句。
【小题1】首联“_____________”二字,是一诗之眼。【小题2】对这首唐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秋幕府井梧寒”,环境的“清”、“寒”,烘托了心境的悲凉。 |
B.颔联听觉(“声”)与视觉(“色”)相结合,写清秋的寂寞萧条。 |
C.风尘漫漫、关塞荒凉,自己却行路困难,只好“已忍伶俜十年事”。 |
D.前四句虽偏于叙景,而景中有情;后四句虽重在言情,而情触景生。 |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
B.第三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
D.苏轼说“子厚(柳宗元)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
B.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孟浩然《万山潭作》) |
C.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 (陆游《渔浦》) |
D.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司空曙《江村即事》) |
江间作四首[其三]
[北宋]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潘大临,黄州人,家贫未仕。曾随苏轼同游赤壁。【小题1】从这首诗的体裁上看,属于近体诗中的□□□□。
【小题2】对这首诗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下面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写的是西山赤壁地势险要,地处战略要冲,是一道天然屏障。 |
B.“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表现出诗人对于建立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的景仰之情。 |
C.尾联中的“鱼竿客”是隐者的形象,隐含着身在官场的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D.整首诗诗意境阔大,笔力雄健,结构严谨,对仗精工,诗句凝炼。 |
别林景思
尤袤
二年无德及斯民,独喜从游得此君。
囊乏一钱穷到骨,胸蟠千古气凌云。
论交却恨相逢晚,别袂真成不忍分。
后夜相思眇①空阔,尺书应许雁知闻。
注:①眇,同“渺”。【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说自己为官一任没有什么政绩,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林景思。 |
B.颔联先写林的穷困再写其胸襟,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
C.颈联诗人感慨与林景思相见恨晚,充分表达了对林景思人格和才学的赞美。 |
D.“尺书”—句诗人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对林景思的留恋与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