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幕次①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②,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③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释:①幕次:临时搭起的帐篷。②凤林:凤凰所居之处。借指仙境。③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颔联写诗人为自己在忧国忘家之时,依然保有求田问舍之心而感到欣慰。
C.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D.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小题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1 08:09: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时政疏

王安石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毋,使其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穷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选自《王安石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其屋死亡比:挨着
B.以古今准:衡量
C.臣既蒙陛下采擢:提拔
D.臣实其荣辱预:预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无暴政虐刑加百姓故燕王欲结
B.臣所见焉用亡郑陪邻
C.不可以旷日持久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D.陛下今日可以不汲汲乎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是臣下向皇帝有所陈述的一种文书,王安石在此疏中陈述变法革新的主张,论述变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B.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因循苟且”的保守主义的危害,进而指出“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改革主张。
C.文章引用《尚书》中的句子,形象地说明变法会引起短时间的不适,因此建议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实现改革的最终成功。
D.本文论古议今,借用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的治国之政来警醒当世。语重心长,文笔简洁,词意恳切,前后呼应,说理透辟。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
(2)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栗,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宋粮仓名)、敛富民,为鱣粥之养,出糟糠之馀,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光百有馀年,四境之透者至万馀里,其同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渭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内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肘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来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后虑,见史而后救。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巳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木オ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共亮之。某再拜。

(逃自《王文公文集》,有刪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司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所以存活之   所以:……的原因
B.某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本来,原本
C.孟子论而之   非:错误
D.以说阁下再矣 干:干谒,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某尝闻善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   父母宗族,皆戮没
B.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焉用亡邦陪邻
C.见患后患,见灾而后救     有怠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D.某固非荀有觊阁下者也     以勇气闻诸侯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B.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C.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D.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小题4】以下句子全都属于王安石认为的“非治国养民之木”的一组是(   )
①发常平、敛富民,为饐粥之养
②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巳被野矣
③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④移粟以救饥馑
⑤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⑥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A.③④⑥B.①②⑤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舍人曾给王安石写信陈述他的救灾方略,王安石认为那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法,因此在给龚舍人的回信中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B.作者认为三王五帝之世,也有灾荒饥馑,但却能保证百姓的生存,是因为有完善的政策和充足的储备。
C.作者在文中明确地指出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能解燃眉之急,不是长远之法,同时强调了自己倡导的新法的积极意义。
D.作者认为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小题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2)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3)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