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元十八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鲜饭细酒香浓。
【小题1】白居易号_______________【小题2】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到友人“溪居”时依次观察到的外围景色,极富层次感。 |
B.颔联选取红白两色入诗,对比鲜明,色彩效果强烈,构图富有美感。 |
C.这首诗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相结合,刻画了友人居住环境的优美。 |
D.尾联显示了主人的可爱,表达诗人被贬后的失落和无法隐居的惆怅。 |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①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②不在兹,终以翳③吾情。
注释:①淹留:隐退。②孟公:东汉刘龚,字孟公。皇甫谧《高士传》载:“张仲蔚,平陵人。好诗赋,常居贫素,所处蓬蒿没人。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③翳:遮蔽,隐没。【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的开篇都写到自己的少年时期,可以互相参照理解。“少无适俗韵”是因,“少年罕人事”是果。陶渊明天性与世俗不合,所以疏于人事交际。 |
B.《归》诗用鸟“恋旧林”、鱼“思故渊”作比,表达弃官归隐的心情;《饮》诗则用了《论语》中“君子固穷”的典故,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
C.《饮》诗第九、十两小句写因为寒冷难耐,诗人难以入眠,连晨鸡也冻得不肯鸣叫。《归》诗则用鸡鸣衬托村庄的宁静。 |
D.两首诗都从少年志趣说到中年归隐,再写归隐之后的生活,语言简练自然,而富有思想内涵。 |
【小题3】同样是写隐居之后的生活,陶渊明在这两首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景象与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释:(1)此诗据考证,作于广德二年(764)“安史之乱”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直捣长安。诗人语句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2)徂:过去,逝。
【小题1】写出这首诗的韵脚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图。 |
B.本诗前三联写景,由近及远,用空间变换暗示时间推移。 |
C.本诗写景扣题中的“夜”字,抒情则扣题中的“倦”字。 |
D.本诗的语言浅显平实,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个整体。 |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①。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②。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③。
注释:①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②“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③牛山:“(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小题1】诗中的:“佳节”指“_________”节。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 |
B.“菊花”用典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向往。 |
C.“落晖”即是夕阳西下,喻人生迟暮之境。 |
D.诗中的用典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又丰富了诗的内涵。 |
晚行口号
杜甫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
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
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
远愧梁江总① ,还家尚黑头。
注释:①江总:南朝梁人。《江总传》记载,梁太清三年,台城陷,总年三十一。自此流离于外十四五年,至陈天嘉四年还朝,总年四十五。【小题1】根据整首诗的内容判断,本诗的创作时间最有可能是
A.唐玄宗开元年间,杜甫意气风发游历齐赵时 |
B.唐玄宗天宝年间,杜甫在长安穷困潦倒时 |
C.唐肃宗至德年间,杜甫赴鄜州探望妻小的途中 |
D.唐代宗永泰年间,杜甫离开成都草堂南下途中 |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初夏时节,草木繁茂的景象。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清幽美丽的环境。 |
B.“众鸟”一句,“欣”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用飞鸟之乐比自己之乐,相互映衬。 |
C.“穷巷”一句,写诗人所处环境的偏僻,交通不便,目的是反映诗人窘迫境遇与心境。 |
D.诗人沉浸在神仙传说等丰富多彩的故事之中,虽身居茅屋,却能在顷刻之间游遍宇宙。 |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
B.颈联中诗人选取岩居僧煎茶而取冰下水的生活入诗,意在突出岩居僧生活的清雅,寄托高洁的情怀。 |
C.“香炷佛前灯”一句,与诗题中“僧”字相呼应,这又与其居处、环境、生活的描写呼应。 |
D.尾联发出感叹,委婉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功名的厌弃,进而抒发了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
夜归鹿门①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②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③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注释:①鹿门:诗人当时所居的襄阳鹿门山。②渔梁:地名,在河北省襄阳东。③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小题1】根据诗歌韵律,可以推断出这首诗歌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
B.三四句述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透露出世人与自己同样的心情,不同的归途。 |
C.五六句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不知不觉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 |
D.七八句说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这两句是写回到鹿门隐居之所。 |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①梦,凫雁满回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杜陵:地在长安,此指长安。【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诗三四句中的“鸡声”、“月”、“霜”照应了标题中的“早行”: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时上路,然而铺满清霜的板桥上已有了先行客人的足迹。 |
B.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温庭筠想起了梦中故乡杜陵回塘水暖,野鸭自得其乐的场景。“杜陵” 之梦与“早行”之景,虚实相生,首尾照应,情脉通贯。 |
C.诗人王禹偁骑马穿行于山间小路,悠然自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春日山村晚晴图,充分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
D.王诗第三联 “胭脂”与“白雪”对举:棠梨叶红艳似火,荞麦花开如雪,给读者带来唯美的视觉感受,第四联情绪由悠然转为怅然,拓深了诗意。 |
双井茶①
(宋)欧阳修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②。
穷腊③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宝云日注④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色味。
注释:①双井茶:宋代名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②凤爪:双井茶之茶芽,形似凤爪。③穷腊:整个冬季。腊,农历十二月为腊月。④宝云日注:宝云、日注与下文的“龙凤团”皆为名茶。【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清石老、形如凤爪、早春萌芽,从环境、形状与生长时间上可见双井茶之独特。 |
B.“白毛”指的是茶芽上的白毫,赠送此茶时要用红碧纱包裹,可见双井茶之珍贵。 |
C.“一啜”写喝茶之少,“三日夸”写赞美时间之长,本句从侧面写双井茶味道之美。 |
D.诗中写到了宝云、日注、建溪龙凤团等其他名茶,目的是反衬出双井茶品质之高。 |
A.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唐·韦应物《喜园中茶生》) |
B.暖吹入春园,新芽竞粲然。(宋·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 |
C.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宋·苏轼《龟山辩才师》) |
D.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尘。(宋·黄庭坚《催公静碾茶》) |
E.未投兰蕊香先发,才洗瓷婴渴已消。(清·孔尚任《试新茶同人分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