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李元二侍郎
柳宗元
衡岳新摧天柱峰,士林憔悴泣相逢。
只令文字传青简,不使功名上景钟。
三亩空留悬磬室,九原犹寄若堂封。
遥想荆州人物论,几回中夜忆元龙。
(注)①唐元和六年,时任衡州刺史的著名政治家、诗人吕温去世,年仅40岁。吕温和柳宗元是同乡,时柳宗元被贬永州,与被贬衡州吕温相邻。②堂封:指坟墓,意思是把坟墓筑成高高的方形,像堂一样。③荆州人物论:典出《三国志·陈登传》,汉末刘表、刘备、许汜等人评论当世英雄豪杰,曾赞扬广陵太守陈登(字元龙),说陈登胸怀“扶世济民”之志,当时陈登已死。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将吕温之死比作南岳天柱峰崩摧,突出吕温之死对国家影响之大。 |
B.“士林憔悴泣相逢”写众人的悲痛,“憔悴”突出吕温之死带给众人内心的震撼。 |
C.颔联既是对吕温的文学才华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他淡泊功名的高度肯定。 |
D.“三亩空留悬馨室”写出吕温生前的清贫、其实也是对他为官清廉的陈赞。 |
【小题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之地和到此之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开篇“闲意”就已暗含其中。 |
B.诗歌中的第三句与杜甫《漫兴》中有“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
C.诗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急速的特点。 |
D.结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使全篇结构严密。 |
E.这首诗歌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体现了“造语绮丽而意在言外”的风格。 |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小题1】选出与所给作品体裁相同的一项()A.《登楼》(杜甫) |
B.《雨霖铃》(柳永) |
C.《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
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A.本诗开头两句,用互文手法,写村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写出了一派丰收的忙碌场景。 |
C.五六两句从侧面下笔,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
宿江边阁①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离开成都寓居夔州西阁之时。
【小题1】请分析颔联的表达效果。【小题2】本诗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加以概括。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天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②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小题1】请赏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小题2】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蕴含了哪些情感。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
B.颔联写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欣慰。 |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
晚次崞县①
清·朱彝尊
百战楼烦地,三春尚朔风。
雪飞寒食后,城闭夕阳中。
行役身将老,艰难岁不同。
流移嗟雁户②,生计各西东。
(注)①此诗作于朱彝尊由于从事抗清复明活动,被人告发,辗转避祸山西之时。②雁户:像大雁这种候鸟一样随环境变化而不断迁徙的人户。(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哪些“反常”现象?
(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赠筝妓伍卿 李远
轻轻①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
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②。
湘灵鼓瑟③钱起
善鼓云和④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轻轻、伍卿:均为不见于载籍的弹筝高手。②十三声:唐宋时古筝有十三根弦。③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④云和:出产乐器之地。【小题1】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人论绝句的含蓄艺术,有“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一法,李诗用“玉腕红纱”来写弹奏者正有此妙。 |
B.钱诗“冯夷”和“楚客”均能理解湘灵的哀伤,前者听后情不自禁起舞,后者悲从中来,不忍卒闻。 |
C.钱诗结构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写起,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D.两首诗都让我们感受到演奏者的形象,李诗中的伍卿美丽动人,钱诗中的湘灵对爱情忠贞不渝。 |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 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佗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句,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诗人将马带入越王台上,用“立马”而不用“独倚”,主要是为了突出一种英气。 |
B.颔联反思历史,睥睨古今,大气磅礴。“从何说起”寄托着诗人的无比愤懑与深切责问。 |
C.颈联中的“腐儒”“天问”,诗人自比杜甫、屈原,心事重重,体现了诗人的时代敏感性和忧患意识。 |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荒之外。诗人慨然而立,一种激越的情怀喷涌而出。 |
题郁孤台(节选)
苏过
旅馆那堪暑,危台独觉秋。日落山衔碧,江昏蜃吐楼。
云峰连北斗,鸟道绝南州。终当思范蠡,归泛五湖舟。
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的贺兰山顶,山下有赣江流过。【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堪”意为“哪能承受”“哪能忍受”,首句意为在旅馆中酷热难奈。 |
B.次句意为登上郁孤台,危险得让人心生凛然,身觉凉意,如同到了秋天。 |
C.第5、6句写贺兰山高入白云,连接北斗,以至断绝了鸟飞向南州的通道。 |
D.诗歌卒章显志,借用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