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之地和到此之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开篇“闲意”就已暗含其中。
B.诗歌中的第三句与杜甫《漫兴》中有“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诗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急速的特点。
D.结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使全篇结构严密。
E.这首诗歌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体现了“造语绮丽而意在言外”的风格。
【小题2】本诗颔联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请结合内容,对手法和情感进行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7-12 03:08: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

(宋)苏舜钦

予以罪,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以罪,无所归——废:罢黜,罢官
B.访诸旧老——访:询问
C.人固动物耳——动物:被外物所感动
D.非胜是而之,则悲而不开——易:轻视,看不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得高爽虚辟之地,舒所怀——予爱而徘徊,遂钱四万得之
B.构亭北碕,号“沧浪”——积土成山,风雨兴
C.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身处北宋初期,因受朝中保守派陷害,被削职为民,带着心灵的创痛,流寓苏州。文章先叙写“高爽虚辟”宜居之由“思得”“不可得”而终于“得之”的过程。土居褊狭不能出气,这与其说是生理上的感觉,不如说是愤懑和抑郁的心理上的感觉。
B.孙承祐的池馆遗址,环境优美而僻静,深受作者喜爱。这一段写景,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真切地写出了被自然环境深深吸引的情态。而对具体筑亭之事,仅以“构亭北碕”一语带过;至于为何取名“沧浪”,则始终未予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
C.作者抒写他从这一佳地获得的情趣,极力渲染内心的舒坦自然,强调与大自然的息息相通,唯与“鱼鸟共乐”。这种极端化的追求,是作者心灵上对黑暗现实所作出的逆向反应,也说明政治打击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沉重印记。
D.文章清晰地留下了仿效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的痕迹,但作者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反映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更显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
【小题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曰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2)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习之论文
(宋)洪迈
李习之《答朱载言书》论文最为明白周尽,云:“《六经》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尚异者曰,文章词句,奇险而已;其好理者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溺于时者曰,文章必当对;病于时者曰,文章不当对;爱难者曰,宜深,不当易;爱易者曰,宜通,不当难。此皆情有所偏滞,未识文章之所主也。义不深不至于理,而辞句怪丽者,有之矣,《剧秦美新》、王褒《僮约》是也。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章不能工者有之矣,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易与难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非对也;‘遘闵既多,受侮不少’非不对也;‘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菀彼桑柔,其下侯甸,捋采其刘’非易也;‘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非难也。《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老聃、列、庄,至于刘向、扬雄,皆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其论于文者如此,后学宜志之。
(选自《容斋随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B.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C.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D.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班固《汉书艺·文志》称为六艺。
B.文章,原指错杂的花纹,“天下之语文章”中的“文章”指的是文献、礼乐方面的学问。
C.百家,春秋战国时代的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思想、学术流派。
D.老聃,一般指老子李耳,春秋战国时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著《老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六经”时见不到它们互相引用,因“六经”立意用语,各有特点,富于创造,不相互仿效。
B.李习之认为,评论文章的六种说法,均出于个人情感和爱好不同,未真正涉及并指出文章的主旨。
C.《答朱载言书》中结合具体例子指出不同类型文章的亮点和缺陷,如《中说》、《太公家教》就是义理浮浅、词句华美的实例。
D.百家之言继“六经”后兴起,学习写文章的人,纷纷以老聃、列子、庄子、刘向、杨雄等人为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易与难也。
(2)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离亭燕

  张昪(1)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2)。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1)张昪(992─1077)字杲卿,一生经历了北宋由真宗到神宗国运渐衰的过程,这首词是他辞官退居金陵(南京)后所作。(2)低亚:低垂。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先对金陵景物作一番鸟瞰,概括地写出了疏朗清丽的山水之美。
B.水草丛中隐现的茅舍展现了世俗的生活,为下阕诗人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C.客帆高挂,酒旗低垂,云烟弥漫,作者伤秋悲老的寂寞与孤独溢于言表。
D.“六朝兴废”“渔樵闲话”两句,作者发思古之幽情,透露出内心的隐忧。
【小题2】本词结尾“寒日无言西下”一句,以引人遐想的画面作结。下列各诗的结尾方式与此不同的一项是
A.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C.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小题3】张昪《离亭燕》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都借秋景抒情,二者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