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7分)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①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②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节选自苏轼《墨君堂记》)
【注】①王子猷,名徽之,王羲之第五子,任达放诞,生性爱竹。
②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他种竹、画竹,被后人奉为“墨竹之宗”。
【小题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凡 人 相 与 号 呼 者 贵 之 则 曰 公 贤 之 则 曰 君 自 其 下 则 尔 汝 之 虽 公 卿 之 贵 天 下 貌 畏 而 心 不 服 则 进 而 君 公 退 而 尔 汝 者 多 矣。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今与可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①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②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节选自苏轼《墨君堂记》)
【注】①王子猷,名徽之,王羲之第五子,任达放诞,生性爱竹。
②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他种竹、画竹,被后人奉为“墨竹之宗”。
【小题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凡 人 相 与 号 呼 者 贵 之 则 曰 公 贤 之 则 曰 君 自 其 下 则 尔 汝 之 虽 公 卿 之 贵 天 下 貌 畏 而 心 不 服 则 进 而 君 公 退 而 尔 汝 者 多 矣。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今与可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 ②熙:光明、兴盛。 ③临:统管、治理。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2)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 ②熙:光明、兴盛。 ③临:统管、治理。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 | 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 |
C.上唱而民和唱:倡导 | D.察其党与察:仔细看 |
A.被创流血,至难也 | 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碧水东流至此回若风之摇草木 |
C.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 D.虽严刑罚,民弗从也 |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
B.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
D.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
(1)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2)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①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②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zuò)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③,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④!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⑤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⑥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选修读本)
『注解』①夏完淳:原名复,明末松江华亭县人,少年抗清英雄,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②慈君:作者的嫡母盛氏。③推干就湿:把床上干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处,形容母亲抚育子女的辛劳。④置后:抱养别人的孩子为后嗣。⑤西铭:张溥,明末复社的领袖。张溥死后,次年立钱谦益等被立为后嗣。钱谦益后来投降了清朝。人们认为这有损张溥的名节。⑥若敖氏,春秋时楚国公族名,因为越椒背叛楚而被灭族绝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2】下列名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小题3】下列对文段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
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小题4】将上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ZXXK]
(1)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4分)
(2)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4分)
(3)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4分)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①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②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zuò)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③,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④!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⑤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⑥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选修读本)
『注解』①夏完淳:原名复,明末松江华亭县人,少年抗清英雄,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②慈君:作者的嫡母盛氏。③推干就湿:把床上干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处,形容母亲抚育子女的辛劳。④置后:抱养别人的孩子为后嗣。⑤西铭:张溥,明末复社的领袖。张溥死后,次年立钱谦益等被立为后嗣。钱谦益后来投降了清朝。人们认为这有损张溥的名节。⑥若敖氏,春秋时楚国公族名,因为越椒背叛楚而被灭族绝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恤死荣生荣:使……光荣,荣封 |
B.淳已自分必死分:料想 |
C.至今而零极矣零:消失 |
D.但为气所激气:正义之气 |
A.不得以身报母矣以薪救火 |
B.如我父子者几人哉人马烧溺死甚众者 |
C.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D.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填然鼓之 |
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A.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
B.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
C.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
D.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
(1)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4分)
(2)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4分)
(3)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凌虚台记
宋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日:“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日:“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佘,退而为之记。
——《古文观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2】下列关于凌虚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小题4】翻译。(10分)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5分)
(2)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5分)
凌虚台记
宋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日:“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日:“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佘,退而为之记。
——《古文观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丽:美丽。 |
B.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特:只。 |
C.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寻:寻找。 |
D.公曰:“是宜名凌虚。”名:名字,名称。 |
A.本文第一部分点明修凌虚台的原因,在这个地点能登高眺远,“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这是凌虚台得名的原因。 |
C.凌虚台的修筑是先用挖水池出来的土筑成高台,然后在台上修筑有高高飞檐的房屋,以 便登高远眺。 |
D.凌虚台上可以眺望到的秦汉隋唐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成荒草野田,引起了苏轼的感慨。 |
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 毁,不可得而知”感叹。 |
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
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而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 的人生哲理。 |
D.文章结尾处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足恃”的东西,这就使文 |
【小题4】翻译。(10分)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5分)
(2)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5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12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及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翻译: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信可乐也信:的确 。 | B.暂得于己得:能够。 |
C.向之所欣向:过去。 |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圣人不凝滞于物 |
B.所以游目骋怀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
C.或取诸怀抱述诸小妹语曰 |
D.虽趣舍万殊虽然,犹有未树也 |
例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D.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翻译: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
古诗文阅读,共25分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嫁 |
B.从轼官于凤翔 做官 |
C.君立屏间听之私下 |
D.未期年先君没一周年 |
A.乡贡进士方之女蚓无爪牙之利 |
B.其后轼有所忘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C.已而果然有穴窈然 |
D.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第八》,有删节)
【注释】①札:铠甲上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叶片。②著作:即著作郎,古代官名。③隐囊:靠枕。
④三九:即三公九卿,封建王朝执掌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员。⑤鹿独:颠沛流离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不学无术者的丑态的一组是( )
①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②耻涉农商,差务工伎
③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④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
⑤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 ⑥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捷径可走。同时讽刺了那些依赖靠山的贵族子弟。
【小题4】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2分)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3分)
(2)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4分)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3分)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第八》,有删节)
【注释】①札:铠甲上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叶片。②著作:即著作郎,古代官名。③隐囊:靠枕。
④三九:即三公九卿,封建王朝执掌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员。⑤鹿独:颠沛流离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冠:成年 |
B.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顾:拜访 |
C.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快:豪爽 |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馔:食物 |
①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②耻涉农商,差务工伎
③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④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
⑤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 ⑥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
A.②③④ | B.①⑤⑥ | C.①④⑥ | D.③④⑤ |
A.作者鄙视腐化无能的南朝士族,认为那些没有学术的贵游子弟只会讲究华美服饰、排场器用, 一旦遭了乱离,将可能处境悲惨。 |
B.劝勉读书,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作者以大量的事例论证了有学问才艺的人可以随处安身的 道理,条分缕析,有说服力。 |
C.本文的主旨是,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的专业;士、农、工、商等阶层应该各司其职,平等 相待,做好自己的专业。 |
D.作者认为,时局动荡,要想安身立命只能靠自己的艰辛努力多读书,从而谋得一技之长,没有 |
【小题4】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2分)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3分)
(2)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4分)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去。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寐,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岩:高峻险要的岩石。②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玄裳缟衣:玄,黑中带红。缟,白色。裳,下衣。衣,上衣。⑤畴昔:过去,以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划线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对本文中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去。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寐,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岩:高峻险要的岩石。②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玄裳缟衣:玄,黑中带红。缟,白色。裳,下衣。衣,上衣。⑤畴昔:过去,以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从:跟随 |
B.顾安所得酒乎安:哪里 |
C.掠予舟而西也西:西方 |
D.道士顾笑顾:回头 |
A.①将归于临皋②渔嶕于江渚之上 |
B.①今者薄暮,举网得鱼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①而江山不可复识矣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D.①以待子不时之需②举匏樽以相属 |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
A.第二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慷慨。 |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消极和虚无的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对“师”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惑而不从师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不耻相师 ⑥孔子师郯子
⑦吾师道也 ⑧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2】下列各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拘于时 ②学于余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而耻学于师
【小题3】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对“师”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惑而不从师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不耻相师 ⑥孔子师郯子
⑦吾师道也 ⑧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 B.①③④/②⑥/⑤⑦/⑧ |
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
①不拘于时 ②学于余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而耻学于师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
C.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 D.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
B.第二段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选自《春洒堂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芋老人“知道”的一组是(3分)( )
① 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② 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 ④ 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⑤ 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⑥ 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5分)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5分)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选自《春洒堂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衣湿袖单,影乃益瘦益: 更加 |
B.老人延入坐延:邀请 |
C.以污贿不饬罢饬:规矩 |
D.辄屈膝叩首迎款迎:应对 |
① 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② 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 ④ 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⑤ 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⑥ 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A.慈水祝渡的芋老人夫妇生活清苦,心地善良。他们曾热情款待屋檐下避雨的书生,书生饱食之后表示日后一定不会忘记芋老人夫妇的恩情。 |
B.当年贫寒的书生贵为相国后,却无法品味出当年芋的味道。于是派人寻找曾为他煮芋的夫妇,但芋老人煮的芋仍未让他感觉到昔日的甘甜。 |
C.作者通过芋老人由食芋者前后食芋的不同感受联想并列举一系列所见所闻之事,谆谆告诫人们:无论取得怎样的功名,都不要改变自己从前质朴的心灵。 |
D.文末提出疑问,表面上是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实际是对“野老鄙夫”的赞扬,对“缙绅士大夫”的讽刺,可谓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
(1)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5分)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