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魏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②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③吴起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④魏文侯谓李克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⑤魏文侯问李克曰:“民不,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注)①子击:魏文侯的公子魏击。②非成则璜:成、璜指魏成和翟璜两个人。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富贵者人( )     (2)视其所不为( )
(3)民不( ) (4)以四方之士( )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句。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夫骄人则失其家   其子无功食之
B.吾相定矣  夺其禄以来四方
C.失其家者未闻有家待之者也   乱乡曲之教
D.贫视所不取 国有淫民乎
【小题4】文章③④两段说明任用人才既要注重___________,更要注重___________。
【小题5】文章①②⑤段中,值得君王借鉴的为君之道(为政理念)有哪些?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三游洞序

白居易

①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②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③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释)①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刺史。②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③祗(zhī)命:遵命。④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 ⑤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⑥矧(shěn):况且。
(1)在第③节中找出与第②节( )中句子相呼应的句子。
(2)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节写三人相会的情形,交代了相会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
B.第②节写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洞内景致特点可用险、惊、幻概括。
C.本文因事起意,因景伤情,景致与人的感情达到了契合无间的地步。
D.这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诗序﹣﹣作者为三人游洞后所赋诗作的序。
(3)第②节画双线句表达效果是
(4)用“/”为第③节画线句断句。
诚 哉 是 言 矧 吾 人 难 相 逢 斯 境 不 易 得 今 两 偶 于 是 得 无 述 乎
(5)第③节中的“通夕不寐”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述)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狼狈。

伏惟圣朝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情,谨拜表以

(1)给下列句子的加点字注音
①终兄弟 ②茕茕孑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刘日西山 ②谨拜表以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不胜犬马怖惧情 凌万顷茫然
B.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无终余年
C.欲敬顺私情,告诉不许  徐而察之,山下皆石穴
D.臣之进退,实狼狈 况臣孤苦,特尤甚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5)本文陈述的“情”是
(6)《古文观止》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供祖母奉膳。”意思是说晋武帝看了李密呈上的《陈情表》后不仅不责备反而予以嘉奖。请说说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焦山小记

李流芳

①二十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艇共载。到山,访湛公于松寥山房,不遇。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先岭,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寻由小径至别山、云声二庵,径路曲折,竹树交翳,阒然非复人境。有僧号见无,与之谈,亦不俗,相与啜茶而别。寻《瘗①鹤铭》于断崖乱石间,摩挲久之。还饭于湛公房。孟阳、鲁生遂留宿山中。予以舟将渡江,孟阳、鲁生与山僧送余江边,徙倚柳下,舟行相望,良久而灭。落日注射,江山变幻,顷刻万状,与伯美拍舷叫绝不已

②因思焦山之胜,闲旷深秀,兼有诸美。焦先岭上,一树一石,皆可彷徨追赏。其风涛云物,荡胸极目之观,又当别论。 且其地时有高人道流如湛公之徒,可与谈禅赋诗,逍遥物外。观其所居,结构精雅,庖湢②位置,都不乏致。竹色映人,江光入牖,是何欲界,有此净居?孟阳云:“吾尝信宿兹山,每于夕阳登岭眺望,落景尚烂于西浦,望舒已升于东溆;琥珀琉璃,和合成界,熠熠恍惚,不可名状。”嗟乎!苟有奇怀,闻此语已,那免飞动?

③予自丁酉来游,未遑穷讨。人事参商,忽忽数年,始一续至。又以羁绁俗缘,卒卒便去,如传舍然。不知此行定复何急?良可浩叹,自今以往,日月不居,一误难再。赋归之后,纵心独往,尚于兹山不能无情,当择春秋佳日,买小艇,襆被宿松寥阁上十日夕以偿夙负。滔滔江水,实闻此言。

(注)①瘗:埋葬。②庖湢:厨房和浴室。

【小题1】第①段主要交待了焦山之游的_____。
【小题2】从句式的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A.又因为尘事而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B.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匆匆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C.又因为束缚于尘事,便匆匆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D.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小题4】概述焦山“诸美”的内容。
(1)山石树木等风景之美;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联系全文,阐述“尚于兹山不能无情”中的“情”的含义。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1)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①。

(2)《传》②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臯陶为士,将杀人,臯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寛。《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3)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4)《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①祥刑:慎用刑罚。   ②《传》:解说经义的文字。

【小题1】第一段体现“刑赏忠厚之至”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下列对第二段两处引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古代先贤语句作为论据,增加论证的说服力。
B.提出了在赏罚、功罪有疑时“忠厚”的决疑之法。
C.前句分析了“推广恩泽”和“慎用刑罚”的原因。
D.后句告诫宁可犯不守成法之过失也不能错杀无罪。
【小题3】分析第二段列举尧和皋陶事例的作用。
【小题4】填入第三段方框处最准确的一个词是________。
A.罚B.刑C.罪.D.疑
【小题5】评价本文观点的现实意义。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醒心亭记

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④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欧阳公作州之二年:即宋庆历六年,是欧阳修被贬滁州的第二年。②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韩愈《北湖》诗有“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的句子。

【小题1】我们高中教材中学过的“记”有《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二段方框中应该填入的虚词是(    )
A.焉/以/则/矣B.焉/则/以/矣C.矣/以/则/焉D.矣/则/以/焉
【小题3】文中两次提到“韩子”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B.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C.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D.作者为自己能因受命作醒心亭记而“托名于公文之次”,而感到“喜且幸”之甚。
【小题5】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作具体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钱伯庸文序

曹学佺

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见,作揖曲躬之际,阔别致谢,寒温都尽。及其执茶对坐,别无可说,不过再理前词,往往重复。

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为数句,以一字为数字,不死不活,希图延场;及其当唱之处,则又草草读过而已。

噫!此所谓“时套”也。

今之作揖不如是,则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则无人击节赏音。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其病在于无师友传授,而少浸润之于义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套矣。

钱生伯庸,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以之初书谒见于予。予观其人,不为时俗所染,岂非欲随地求师而汲汲于义理者?予愧浅率,不足以答伯庸。伯庸归,试以其文质之尔师之初。之初之作人,无时套者也,其论文亦如之。

【小题1】下列与本文体裁不相同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B.《<指南录>后序》
C.《白莽作<孩儿塔>序》D.《伶官传序》
【小题2】赏析画直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对“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文的风格走向时髦,也是因为人们相见或听曲时的行为方式引起的。
B.写作文的人追求时髦,也是因为受到社会上待人接物风气的不良影响。
C.写作文讲究虚浮时髦,也是由于人们肤浅不正确的评价所逐步导致的。
D.作文的风格时髦虚浮,也是由于人们只重形式不讲内在主题淡漠所致。
【小题4】从文中看,造成文章落入时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简析曹学佺对钱伯庸和《师说》中韩愈对李蟠欣赏点的异同。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独坐轩记

(明)桑悦

①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②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①,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优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③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千古②,迎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迎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册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注释)①关闽濂洛: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②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的一种。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加褒贬(____________)   (2)而万间之广厦也(___________)
【小题2】桑悦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独坐”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3】第②段划线句对独坐轩周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对第③段“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心无杂念、胸怀开阔是因其将家安置在太行山脚、东海之滨。
B.如果能够来到太行山、面朝东海,那么就可以摈弃世俗烦扰之事。
C.作者心中没有俗念,并想象自身处于太行山和东海,故心胸开阔。
D.作者不想凡俗之事,心胸越来越开阔,就像左靠太行,右对东海。
【小题5】文中说“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那么你觉得作者“寂寞”吗?为什么?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余霞阁记

管同

①府之胜萃于城西,由四望矶迤而稍南,有冈隆然而复起,俗名曰钵山。钵山者,江山环翼之区也。而朱氏始居之。无轩亭可憩息。山之侧有庵,曰四松,其后有栋宇,极幽。其前有古木丛篁,极茂翳。憩息之佳所也。而其境止于山椒,又不得登陟而见江山之美。

②吾乡陶君叔侄兄弟,率好学,乐山林,厌家宅之喧阗也。购是地而改筑之,以为闲暇读书之所。由庵之后,造曲径以登。径止为平台。由台而上,建阁三楹,殿以书室。室之后,则仍为平台而加高 。由之可以登四望。桐城姚郎中为命名余霞之阁。

③钵山与四松各擅一美,不可兼并。自余霞之阁成,而登陟憩息者,始两得而无遗憾。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儒者立志,视天下若吾家。一楼阁也,諰諰然必专据而无同人之志,彼其读书亦可以睹矣。而岂达陶君之志也哉!……

(乙)

钵山余霞阁记

梅曾亮

①江宁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

②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西面城,淮水萦之。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③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遂之为书记。

【小题1】甲文第二段空格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A.矣B.焉C.也D.耳
【小题2】结合甲、乙两文分析“余霞阁”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
【小题3】乙文中,管君为什么认为梅曾亮的说法与“余霞阁”的阁名“有当”?
【小题4】紧扣“俯视”二字,赏析乙文第②段的景物描写。
【小题5】简析甲、乙两文写作意图上的不同。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书《秦风•蒹葭》三章后

①嘉靖戊申,秋七月二十五日夜,雷雨大作,万艘震荡。平明开霁,则河水增高四五尺矣。余与褚生泛小初,如陈渡,临流歌啸,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思。因咏《秦风•蒹葭》三章,则宛如目前风景,而所谓伊人者,犹庶几见之。

②且秦时风俗,不雄心于戈矛战斗,则痒技于猃歇射猎。至其声利所驱,虽豪杰亦且侧足于寺人、媚子之间,方以为荣而不知愧。其义士亦且沈酣豢养,与君为殉而为可赎。 盖靡然矜侠趋势之甚矣。

③而乃有遗世独立,澹乎埃瑾之外若斯人者,岂所谓一国之人皆若狂,而此其独醒者欤?抑亦以秦之不足与,而优游肥遁,若后来凿坏、羊裘之徒者,在当时固已有人欤?

④余独惜其风可闻而姓名不着,不得与凿坏、羊裘之徒并列隐逸传。然凿坏、羊裘之徒以其身而逃之,《蒹葭》伊人者乃并其姓名而逃之,此又其所以为至也。

⑤噫嘻!士固有不慕乎当世之荣,而亦何心于后世之名也哉?因慨然为之一笑,遂书以示褚生。

(选自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

(1)《秦风•蒹葭》中的“风”指的是一地的  
(2)对第②段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概世上同情侠士的趋势越来越颓废了!
B.大概世上夸耀侠士的风气越来越盛行了!
C.大概世上夸耀侠士的风气越来越堕落了!
D.大概世上同情侠士的风气越来越风靡了!
(3)文中列举秦时风俗的目的是什么?
(4)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5)纵观全文,概括唐顺之“书以示褚生”的意图。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