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①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才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②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③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小题1】上文是一篇   序文。
【小题2】陈庭学获得的“山水之助”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嗜奇之士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在文中对陈庭学有赞赏,也有劝勉,全文娓娓道来,恳切真诚,体现了一位长者对后辈小生的关心和爱护。
【小题4】简析文章第③段加点词“然”后面的内容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5】文章第③段最后连用了三个问句,作者的用意是 ;体现了作者劝诫后生时  的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44: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赠医师葛某序

明·宋濂

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炎》,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故记《礼者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也。传经者既明载其悦,复斥其非,而以父子相承三世为言,何其惑欤

夫医为道,必志虑微,机颖明发,然后可与于斯,虽其父不能必传其子也。

吾乡有严生者,三世业医矣。其为医,专大观之方,他皆情愤,绝弗之省。又有朱聘君,家世习儒,至聘君始以医鸣,医家诸书无不精览。

一少年病肺气上,喀喀鸣喉中,急则唾,血成缕,严曰:“此也,后三月死”聘君曰:“4也,气升而,中失其框;大司,烁金于炉,是之谓肺痿,治之生。”已而果然成生。一六十翁患寒热,初,毛洒,齿击下上,热继之,盛如,严曰:“此痰也,不治将“聘君曰:“非也,脉淫以,数复乱息;外强中干,两作福极,是之谓解㑊之则痒,不药则刷”已而果别,治乃愈。一妇女有疾,每吐数升,腥独人;人进亦吵,严曰:“此寒也,法宜温”聘君曰:“非也。阳阴未,气爸血聚;其势方格,有攸处,是之谓阻。在法不当治,久则自,且生男。”言后辄验。

夫严生之医三世矣、聘君则始习为之,而优劣若是者,医可以世论否?嗟夫!昔之名医众矣来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嗣伯若许智藏其治证皆入神初不闻父子相传也。自传经者感是非,使《礼)经之意晦而不白,三千年矣,世之索医者,不问其通书与否,见久于其业者从之。人问其故,则曰是记《礼》者云尔也,其可手哉!

葛生某,之钜族也,明于医,三世之书皆尝习而通之。出而治疾,决死生,验瘥剧,若烛照而龟卜,无爽也者。士君子或不能药,注之,不索其偿,士君子然称誉之,名上丞相府,赐七品服,俾提举诸医官,有疾者遂倚之以为命呜呼!若葛生者,其无愧古之师者欤!

注:①大观之方:即大观年间的《大平惠民和剂局方)》。②大官司令,金于炉:意为心火过大有伤于肺。③解㑊(xiè yì):中医指固无力、得说话、抑郁不欢的症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大观之方 事:从事,这里指学习
B.他皆愤惯,绝弗之  省:明白,领情
C.之则瘳,不药则剧  药:用药治疗
D.士君子或不能药   具:全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医为道,必志虑渊微  师道不传也久矣
B.医可以世论否耶 若葛生者,无愧占之医师者欤
C.自传经者惑是非 辞楼下殿,辇来
D.则瞀瞀从之  至丹以卿为计,始速祸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之名医众/矣未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证皆人/神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也
B.之名医众矣/未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治证皆人神初/不其父子相传也
C.之名医众矣/未暖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治证入神/初不同其父子相传也
D.昔之名医众/矣未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治证入神/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做医师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不能“志虑微”“机颖明发”,即使父是医师,也一定不能把技艺传给儿子。
B.在对三个病人的不同诊断中,朱君没有一次失准,显示了他饱该医书后精的拉艺有力地佐证了作者的观点。
C.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严生和朱聘君为例,阐释了自己对“医不三世”的理解,驳斥了传经人和世俗百姓的错误看法。
D.文章以君子和朝的,侧面表现了葛生医术的高超和医的高尚,并认为他无愧于古人所说的大名医。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传经者既明载其说,复斥其非,而以父子相水三世为言,何其惑欤!
(2)出而治疾,决死生,验瘥剧,若烛照面龟卜,无爽也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月鲁不花字彦明,蒙古逊都思氏。生而容貌魁伟,咸以令器期之。遂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台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注】。县未有学,乃首建孔子庙,既又延儒士为之师,以教后进。至正元年,除吏部员外郎。奉命至江浙籴粟二十四万石,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既而军饷不给,又奉命出籴于江浙,召父老谕曰:“今天子宵衣旰食,惟恐泽不下民而民不得其所耳,然奈盗贼何。夫讨贼者必先粮饷,以我不汝扰,故命我复来,盖讨贼即所以安民耳。父老其谓何?”众咸应曰:“公言是也。”不逾月,粮事以毕。丁母忧,中书遗赙且起复,不应。
未几,太师脱脱南征,辟从军事,督馈饷,馈饷用舒。升吏部侍郎,铨选于江浙,时称其公允。适朝廷有建议欲于河间、长芦置局造海船三百艘者,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后分部彰德,道过河间,民遮拥拜谢曰:“微公言,吾民其毙矣。”会方重选守令,以保定密迩京畿,除保定路达鲁花赤。保定岁输粮数十万石于新乡,苦弗便。月鲁不花请输京仓以便之。俄除吏部尚书。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剧贼程思忠据永平,其佐雷帖木儿不花伪降,事觉被擒,杀之,思忠壁守遂益坚。诏令月鲁不花招抚之,众悉难其行,月鲁不花毅然曰:“臣死君命,分也,奈何先计祸福哉。”竟入城谕贼,贼皆感泣,罗拜纳降。
改山南道廉访使,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于是贼即登舟攫月鲁不花令拜伏,月鲁不花骂曰:“吾朝廷重臣,宁为贼拜邪。”遂遇害。
(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二》,有删改)
【注】 达鲁花赤:头目、领袖。元代在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了达鲁花赤一职,一般由蒙古人担任,以监视汉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又延儒士为之师   延:迎接
B.辟从军事   辟:征召
C.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   具:详细
D.剧贼程思忠据永平   剧:大,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B.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C.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D.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鲁不花在贼人程思忠占据永平时,主动前往招抚,别人都替他担心,他却毅然前往,最终贼人受到感动而投降。
B.月鲁不花反对在河间、长芦县造船并谏止了此事,他还曾请求把保定输粮的目的地改为京仓,这些举措都方便了百姓。
C.月鲁不花为官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他担任台州路录事司的达鲁花赤以后,在当地建立了孔子庙,把它作为学校。
D.月鲁不花前往山南道任职,在铁山遭遇大量倭贼,因寡不敌众而被贼人抓住,他誓死不降,最终被贼人杀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
(2)道过河间,民遮拥拜谢曰:“微公言,吾民其毙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武宗,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

【小题1】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B.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C.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D.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屠,亦作浮图,有二种不同解释:一同佛陀,指佛教徒;二指,佛塔,文中指佛教徒。
B.理问,元代设置行中书省所属机构叫理问所,掌管勘核刑名案件。理问所设理问、副理问、知事、提控案牍若干官员。明清沿置,属布政司。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叫“崩”。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士死叫“不禄”。
D.参知政事,中国古官职名。唐代始设此职,此后演变为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罕天资聪颖,博闻强志。奥鲁赤把政事全交给他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拜他为师。
B.察罕明察秋毫,断案公允。他在江西及时识破谣言,在广西区别处置以妖术惑众之人。
C.察罕善于辞令,明于事理。他怒斥安南王子,使其哑口无言;他劝仁宗以国事为重。
D.察罕善良友爱,德行深厚。他把田宅分给兄弟,接济贫苦兄弟,并释放奴婢为平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
⑵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孟,字道复,潞州上党人。孟生而敏悟,七岁能文,博学有大志,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时武宗、仁宗皆未出阁,徽仁裕圣皇后求名儒辅导,有荐者曰:“布衣李孟有宰相才,宜令为太子师傅。”成宗崩'仁宗监国,使孟参知政事,北迎武宗。久在民间,备知闾阎幽隐,损益庶务,悉中利病,远近无不悦服。事定,乃言于仁宗曰:“执政大臣,当自天子亲用,令鸾舆在道,孟未见颜色,诚不敢冒当重任。”固辞弗许’遂逃去'不知所之。是年五月,武宗践祚。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日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仁宗从容起谢曰:“赖天地祖宗神灵,神器有归,然成今日母子兄弟之欢者,李道复之功为多。适有所思,不自知其变于色也。”帝甚友爱,感其言,即命搜访之,得之陉山,遣使召之。仁宗嗣立,孟拜中书平章政事,进阶光禄大夫,且谕之曰:“卿,朕之旧学,其尽心以辅朕。”孟感知遇,力以国事为己任,节赐与,重名爵,核太官之滥费,汰宿卫之冗员。责成近臣,恶其不便于己,而心服其公,无间言焉。帝每与盂论用人之方,孟日:“人材所出,固非一途,然汉、唐、宋、金,科举得人为盛。今欲兴天下之贤能,如以科举取之,犹胜于多门而进;然必先德行经术而后文辞,乃可得真材也。”帝深然其言,决意行之。延祐元年十二月,复拜平章政事。二年春,命知贡举,及廷策进士,为监试官。七月,进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改封韩国公。已而以衰病不任事,请解职乞骸归里,帝不得已从所请。礼遇尤厚。至治元年卒。追封魏国公,谥文忠。孟宇量闳廓,材略过人,三入中书,民间利害,知无不言,引古证今,务归至当。士无贵贱,苟贤矣,不进拔不已。退居一室,萧然如布衣。为文有奇气,其论必主于理。
(节选自《元史·李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曰/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
B.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曰/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
C.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曰/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
D.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曰/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阁,古时指公主出嫁;也可指皇子出就自己的封国或内阁官员出任外职。
B.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民问里巷或平民老百姓。
C.鸾舆,古代指天子的乘舆,亦可借指天子。鸾,传说凤凰一类的鸟;舆,泛指车。
D.乞骸,古代指官员年老体衰不能胜任朝政后,被迫请求回归故乡,常称“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孟秉持公心,精于政务。李孟兴利除弊,稳定时局;仁宗继位后,他更是核查滥费,裁汰冗员,贵戚近臣虽感厌恶,但心服其公,没有离间的言语。
B.李孟护国有功,不恋权位。李孟兴利除害,打击侥幸专营之徒,国事稳定后,以执政大臣当为天子所亲任而坚决辞职,武宗深为怀念,悲戚竟显于脸上。
C.李孟选才有道,倡导科举。李孟认为人才的选拔,自汉以来科举最好,当今若用科举选才,应以德行经术为先;在之后廷策进士时,李孟亲任监试官。
D.李孟气度宏大,才略超人。李孟三人中书省,关心民生,民间利害知无不言,对于士人,无论贵贱,唯才是举;生活俭朴,文章有奇气,其议必有理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生而敏悟,七岁能文,博学有大志,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
(2)帝甚友爱,感其言,即命搜访之,得之陉山,遣使召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
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四年,丁内艰。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延佑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B.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C.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D.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 同“调”“徙”“迁”都是古代有关官职变动的词语。“转”一般指平级调动。
B.“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C.“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D.“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他两次出使安南,以言辞平息战事,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燇入朝请罪,从而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B.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皇帝为表彰其出使安南之功,解衣赐之,这引发了阿里的不满,但皇帝怒斥了阿里,肯定了梁曾的功劳。
C.梁曾为官清廉,不贪钱财。安南送给梁曾许多贵重礼物,梁曾拒不接受,这让他后来得以在皇帝面前坦然应对说他接受安南财物的谗言。
D.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2)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