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天阁①
(宋)罗大经
(1)秦桧少游太学,博记工文,善干鄙事,同舍号为“秦长脚”,每出游饮,必委之办集。既登第及中词科,靖康初,为御史中丞。(2)金人陷京师,议立张邦昌。桧陈《议状》,大略谓:“赵氏传绪百七十年,号令一统,绵地万里;子孙蕃衍,布在四海;德泽深长,百姓归心。只缘奸臣误国,遂至丧师失守,岂可以一城而决废立哉?若心欲舍赵氏而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而天下之宗子不可灭。望稽古揆今,复君之位,以安天下。”虏虽不从,心嘉其忠,与之俱归。
(3)桧天资狡险,始陈此议,特激于一朝之谅;既至虏廷,情态遂变,谄事挞辣②,倾心为之用。兀术用事,侵扰江淮,韩世忠邀之于黄天荡,几为我擒,一夕凿河,始得遁去。再寇西蜀,又为吴玠败之于和尚原,至自髡其须发而遁。知南兵日强,惧不能当,乃阴与桧约,纵之南归,使主和议。
(4)桧至行都,绐言杀虏之监己者,奔舟得脱。见高宗,首进“南自南,北自北”之说。时上颇厌兵,入其言。会诸将稍恣肆,各以其姓为军号,曰“张家军”“韩家军”。桧乘间密奏,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上为之动,遂决意和戎,而桧专执国命矣。
(5)方虏之以七事邀我也,有“毋易首相”之说,正为桧设。洪忠宣自虏回,戏谓桧曰:“挞辣郎君致意!”桧大恨之。厥后金人徙汴,其臣张师颜者作《南迁录》载孙大鼎疏,备言遣桧间我以就和好,于是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6)方其在相位也,建“一德格天之阁”,有朝士贺以启云 :“我闻在昔,惟伊尹格于皇天;民到于今,微管仲吾其左衽。”桧大喜,超擢之。又有选人投诗云:“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烧银烛照蛾眉。格天阁上三更雨,犹诵《车攻》复古诗。”桧益喜,与改秩。盖其胸中有歉 ,故特喜此谀词以为掩覆之计,真猾夏之贼也。
(7)余观唐则天追贬隋臣杨素诏曰:“朕上嘉贤佐,下恶贼臣,尝欲从容于万机之暇 ,褒贬于千载之外;矧③年代未远,耳目尚存者?”夫杨素异代之奸臣,则天一女主,尚知恶而贬之,矧如桧者,密奉虏谋,胁君误国,罪大恶极,上通于天,其可赦乎?开禧用兵,虽尝追削,嘉定和戎,旋即牵复,是可叹也!
(注)①格天阁:秦桧任宰相后所造,是“一德格天之阁”的简称。格,感通;格天,封建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②挞辣:完颜昌,金大将,女真族。③矧:shěn,何况。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桧陈《议状》(___________) (2)有朝士贺以启云(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特激于一朝之谅( )
A.信用 B.原谅 C.谅解 D.信件
(2)望稽古揆今( )
A.追查 B.缉拿 C.滑稽 D.考察
【小题3】第(4)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 |
B.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 |
C.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 |
D.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 |
厥后金人徙汴,其臣张师颜者作《南迁录》载孙大鼎疏,备言遣桧间我以就和好,于是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小题5】文章以“格天阁”为题目,用意是什么?
【小题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秦桧这个人物形象。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同“勿”,不要 |
B.养生丧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 |
C.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
D.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发:分发粮食 |
A.孟子从反面阐释他的治国之道,宣讲“民本”“仁政”的思想,陈述“民加多”的措施、道理与应持的态度。 |
B.孟子采用排比的手法,给渴望民众拥戴的梁惠王描绘出“仁政”之后百姓安居殷富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 |
C.孟子运用比喻论证,对梁惠王进行旁敲侧击,并指出统治者实行“王道”时所应该秉持的正确态度。 |
D.孟子说理环环相扣,说理逻辑明晰,气势逼人。选段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
画舫斋记
欧阳修
①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①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因以舟名焉。
②《周易》之象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矧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
③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④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又因以置于壁。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
(选自《欧阳修集·卷三十九》)
(注)①燕私:休息娱乐。②象:象辞。
【小题1】概述第①段“因以舟名”的理由:① ;② ;③ 。【小题2】第②段“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3】第②段“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小题4】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大概船这种东西是用渡过危难而不是用安家住人的。 |
B.船作为工具,是用渡过危难而不是用安家住人的。 |
C.这是因为船这种东西,是用渡过危难而不是安家住人的。 |
D.船作为工具,它的作用是渡过危难并非安家住人。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来到 |
B.知不可乎骤得 骤得:轻易得到 |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同“缭”,连接,盘绕。 |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往:流逝。 |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
A.舞幽壑之潜蛟 | B.望西山,始指异之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D.入深林,穷回溪 |
A.目遇之而成色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
B.苏子愀然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
C.托遗响于悲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D.哀吾生之须臾 句读之不知 |
(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伊尹论
苏 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狭 :使……狭小 |
B.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蔽:蒙蔽 |
C.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 役役:劳苦不息 |
D.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 蹈:遵循 |
A.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 到则披草而坐 |
B.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C.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士大夫之族 |
D.以其全才而制天下 君何以知燕王 |
A.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对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
C.文章第三、四段引述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就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从而使文章行文更严谨。 |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
夫 太 甲 之 废 天 下 未 尝 有 是 而 伊 尹 始 行 之 天 下 不 以 为 惊 以 臣 放 君 天 下 不 以 为 僭 既 放 而 复 立 太 甲 不 以 为 专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2)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注],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论语·里仁》)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朱熹《论语集注》)
(注)约:贫困。【小题1】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使用的是__________手法。孔子弟子中“处约”“安仁”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
【小题2】综合上述材料,从环境影响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破荆州 方:当 |
B.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
C.逝者如斯 逝:往 |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表判断 |
A.侣鱼虾而友麋鹿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B.郁乎苍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C.举匏尊以相属 作《师说》以贻之 |
D.羡长江之无穷 水为之而寒于水 |
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
B.苏子的话针对“客”的感触而发,辩证地认识万物,由自然说到人生哲理,令人信服。 |
C.作者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悲叹。 |
D.作者善于借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迨诸父异爨 (2)乳二世 (3)大母过余曰 (4)殆有神护者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余居于此 辇来于秦 |
B.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不敢言而敢怒 |
C.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振之以清风 |
D.他日汝当用之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人物语言 | 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1) |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2) |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 (3) |
赠医士潘徐二君序
王达
今年夏友人雷起潜之子曰豫疾,求乡里之精于医者,得一人焉,曰潘克仁氏。克仁治未二日而他适。又求乡里之精于医者,得一人焉,曰徐士恒氏。士恒造起潜所,未二日而克仁又至。二人者会,不相嫌忌,而启药且相与讲明其得疾之由,与夫去疾之法,用何药而可,用何药而不可。二人者忘其所负挟,而一以拯人为念。故雷氏子弥数日而愈□矣。起潜曰:“是可无所报□乎?”于是走泮宫①征余文以为赠。
唔呼!天下之人非不众且多也,其间专事而妬贤者亦不为少矣。小人专事妬贤者固冝,读古人之书而怀小人之忌者,亦岂少哉?自淳朴之气散,往往以智力相雄长。甲曰:“可。”乙曰:“不可。”甲曰:“善。”乙曰:“不善。”昧其良心,汩於私意,忘其已之短,而嫉人之长。安有相资成美、谦逊长厚若潘、徐二公者哉?古人有言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吾于二公见之。异日风俗之厚,又安知不自二公始乎?克仁专确有守,且通于儒。故录此以遗之,俾往来观者得以警于心焉。
【小题1】第一段两个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虚词应是( )A.焉 也 |
B.矣 乎 |
C.也 哉 |
D.者 乎 |
【小题3】对第二段划线句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对话,写出了甲的忘其已之短,而嫉人之长。 |
B.运用对偶,凸显了世上小人互相嫌忌不服的心理。 |
C.列举现象,来反衬潘、徐能相资成美、谦逊长厚。 |
D.运用排比,突出有些古人读古人之书却怀小人之心。 |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缗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小题1】“东坡”是宋代文学家___________的号,《念奴娇·__________》是他的名篇,其中“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寄托了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小题2】写出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坡倾囊仅能偿之 (___________)
保守不敢动 (___________)
遂举以售诸人 (___________)
宁不痛心 (___________)
此吾之所以泣也 (___________)
【小题3】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虚词。
卜居(______)阳羡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竟不索其直
【小题5】本文表现了东坡的哪些美德?从下列五项中选出两项。
A.理解同情别人 |
B.无私赈济别人 |
C.为官清正廉明 |
D.对人豁达大度 |
E.处事是非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