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1)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2)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3)法则可也。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取材于《韩非子》)
注释:(1)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2)臣:韩非自称。(3)仇:校对,以……核对。【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王之氓社稷也 氓:通“泯”,灭,死。 |
B.则臣离上而下比周 比:接近,勾结 |
C.家务相益 务:任务,事务 |
D.而信下为之也 信:放任,听凭 |
A.而齐以亡 以毁为罚也 |
B.此亡之本也 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
C.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 则上尊而不侵 |
D.比周以相为也 大臣务相尊 |
A.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 (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 |
B.今若以誉进能 现在如果按名声选用人才 |
C.故忠臣危死于非罪 因此忠臣遭遇危难而死,这不是罪过 |
D.巧匠目意中绳 |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②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度”意指国家治理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
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
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于结党营私的风气。 |
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
(甲)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乙)苏洵《六国论》(节选)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丙)苏轼《六国论》(节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此皆奸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优乌鲁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之存,而秦之所以之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楚之精英 精英:优秀的人才 |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礼待 |
D.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 条理:治理 |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B.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其势弱于秦 |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国之有奸,优乌鲁之有猛鸷 |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A.这三段文字从文体上来看都是史论,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从语言来看,都是整散结合,只是甲文语言华丽,整句多,乙文语言严谨,散句多。 |
B.杜牧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统治者不爱护自己的百姓: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赂秦”。 |
C.杜牧将阿房宫建时的盛况与百姓的生活作比,极写秦王朝的荒淫奢侈:苏洵则将“六国”与“秦”作比,将“六国”与“宋”作比,事实上就是为了证明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辽和西夏,宋朝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
D.《阿房宫赋》总结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要求当时的唐朝统治者节俭爱民:苏洵在《六国论》中抨击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而苏轼的《六国论》则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士的作用。 |
杜牧之阿房宫赋,文之奇不必言,然于事实殊戾。按《史》:始皇三十五年,营造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二世元年,还至咸阳,曰:先 帝 为 咸 阳 朝 廷 小 故 营 阿 房 为 堂 室 今 释 阿 房 宫 弗 就 是 彰 先 帝 举 事 过 也 复 作 阿 房 宫。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信可乐也 信:相信 |
B.虽趣舍万殊 趣:同“取” |
C.终期于尽 期:至、及 |
D.修短随化 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
A.当其欣于所遇/而君幸于赵王 |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C.已为陈迹/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D.夫人之相与/耳得之而为声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
B.选文第二段,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类,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通连,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镉体,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橡,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废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圈。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摽掠其人 其皆出于此乎 |
B.千万人之心也 蚓无爪牙之利 |
C.多于周身之帛缕 游于是乎始 |
D.不敢言而敢怒 小学而大遗 |
A.一旦不能有 |
B.瓦缝参差 |
C.日益骄固 |
D.可怜焦土 |
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②戍卒叫,函谷举
A.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粮仓里的谷粒还要多 ②守边的士卒振臂一呼,函谷关举兵而响应 |
B.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田野里的谷粒还要多 ②守边的士卒振臂一呼,函谷关顿时被攻破 |
C.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粮仓里的谷粒还要多 ②守边的士卒振臂一呼,函谷关顿时被攻破 |
D.①一个个钉头突出,比田野里的谷粒还要多 |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六组排比兼有对比,既是“秦爱纷奢”的具体化描写,又隐含秦的奢华是建立在对百姓的剥削之上的内涵,反映了秦的残暴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
B.“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认为秦末的农民起义是导致强秦统治走向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
C.“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文章通过极力铺排、渲染秦奢靡的行为来蓄势,为下文议论秦亡的教训作了有力的铺垫。 |
D.本文借古讽今,讽谏唐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实行仁政,戒奢爱人,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视野阔大,警戒唐朝之后的统治者勿蹈覆辙。 |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钛,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栋,多于机上之工女:行头磷磷,多于在质之乘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续;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养;管张呕亚,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及率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大 负:承担 |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爱:吝惜 |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
C.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
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
烟艇记①
陆游
①陆子寓居,得屋二楹。甚隘而深,若小舟[甲],名之曰烟艇”。客曰:“弄哉!屋之非舟,犹舟之非屋也。以为似欤?舟固有高明奥丽而逾于宫室者矣,遂谓之屋,可不可[乙]?”
②陆子曰:“不然。新丰非楚也,虎贲非中郎也,谁者不知?意所诚好而不得焉,粗得其似,则名之矣。因名以课实,子则过矣,而予何罪?
③予少而多病,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而饥寒妻子之累劫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杳霭之间,未尝一日忘也。使加数年,男胜锄犁,女任纺绩,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伐荻钓鱼而卖芰芡,入松陵,上严濑,历石门、沃洲,而还泊于玉笥之下,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虽然,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于此也。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瞬息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
④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注)①烟艇:烟波中的小舟。【小题1】第①段的[甲][乙]两处中应填入的虚词是( )
A.也 乎 | B.焉 也 | C.然 邪 | D.者 哉 |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客人对主人把小屋命名为“烟艇”,虽有不同看法,但也十分赞赏。 |
B.作者反对“因名课实”,认为诗意的想象可以超越外物的限制。 |
C.文章以主客对话与引发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写作手法。 |
D.这篇文章表面作旷达语,实际寓有陆游“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 |
【小题5】文章第③段在语言上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请对此加以赏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 |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强取 |
D.谨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
A.然而不王者 |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A.本段孟子正面阐述了他“民本”、“仁政”的治国之道,步步推进,气势恢宏。 |
B.“王道”之始,在于养民。做到不违农时,保护资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
C.“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在安居乐业的基础上“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化。 |
D.文末以“刺人而杀之”为喻,用对比手法批驳了统治者“人死罪岁”的观点。 |
文章与政通而风俗以文移在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为理具与运高下。探采古作者之论,以屈原宋玉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为世魁杰。然骚人之辞,怨刺愤怼,虽援及君臣教化,而不能沾洽持论。相如子云,瑰丽诡变,讽多要寡,漫羡无归,不见治乱。贾马刘班,乘时君之善否,直豁己臆,奋然以拯世扶物为任,纂绪造端必不空言。言之所及,则君臣礼乐,教化赏罚,无不包焉。
(节选自裴廷翰《(樊川文集)序》)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小题2】材料中的“子云”指的是________ (人名),《樊川文集》的作者是_________。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贾马刘班”文章的特点。
甲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颓然就醉 颓然:衰败 |
B.则凡数州之土壤 凡:凡是 |
C.而卒莫消长也 卒:最终 |
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竞 |
A.箕踞而遨 而未尝往也 |
B.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又何羡乎 |
C.不知日之入 惟江上之清风 |
D.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
A.甲文运用“缘”“斫”“焚”等动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作者的急切之情。 |
B.甲文以客观的笔调再现了作者游西山过程中所见到的卓尔特立的西山的形象。 |
C.乙文以苏子答客展开,表现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
D.乙文中有不少四、六字句,句式整散结合,注意押韵,体现了文赋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