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菊隐记

[明]唐寅

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人轻重,是与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又草木[甲]不若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善于此,重为君子之差。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之,[乙]虽显者亦不足贵,况隐于山林邱整之中者耶?

吾友朱君大泾,世精疡医,存心济物,而自号日“菊隐”。菊之为物,草木中之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朱君,君子也,存心济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与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盖菊乃寿人之草,南阳甘谷之事验之矣,其生必于荒岭郊野之中,唯隐者得与之近,显贵者或时月一见之而已矣。而医亦寿人之道,必资草木以行其术,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是朱意因菊以隐者,若称曰:“吾因菊而显”。又曰:“吾足以显夫菊”,造以为菊之累,又何隐显之可较云,余又穿自谓用:“朱君于余,友也。君隐于菊,而余也隐于酒。对菊命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者矣。”因绘为围,而并记之。

(注):①南阳甘谷之事:相传南阳甘谷生长的菊花能使人延年益寿。②刘伯论:刘伶,字伯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

【小题1】文章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A.亦故B.所乃C.之则D.者然
【小题2】作者认为作为君子最重要的标准是
【小题3】对“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隐”又是君子逃避世俗社会的方式。
B.“隐”又是君子不被世人看重的原因。
C.“隐”又是君子一生默默无闻的意思,
D.“隐”又是君子不追求功名富贵的品行。
【小题4】作者强调朱大泾“其功甚大,其名甚著”的用意是    
【小题5】唐寅16岁即以第名的成绩考中秀才,29岁参加应天府乡试,又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立会试,却在考场舞弊案中蒙冤,被罚永世不得为官。遂绝意功名,以卖画为生。结合唐寅生平,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08 03:34: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拥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明·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 当:抵挡
B.窃天下之诸侯 怪:责怪
C.以二国秦     委:对付
D.秦无异也     视:比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阴助急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故为之文
C.①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①常之深思远虑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小题4】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它们也因别国“赂秦”而灭亡。
B.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C.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以历史事件来论证,兼有形象的比喻说理;而苏辙《六国论》节选部分以议论说理为主。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4)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瓢道人
袁中道
一瓢道人,不知其名姓,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人遂呼为一瓢道人。道人少读书不得志,弃去,走海上从军。时倭寇方盛,道人拳勇非常,从小校得功,至裨将。后失律畏诛,匿于群盗,出没吴楚间,久乃厌之,以资市歌舞妓十余人,卖酒淮扬间,所得市门资,悉以自奉,诸妓更代侍之。无日不拥艳冶,食酒肉,听丝竹,饮食供侍,拟于王者。又十余年,心复厌之,亡去,乞食湖湘间。后至澧,澧人初不识,既久,出语颠狂,多奇中,发药有效。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馈好衣服饮食,皆受而弃之,人以此多延款道人。
道人栖古庙中。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付祝云:“为我召僧来礼忏。”忏毕,买一棺自坐其中,不覆,令十余人移至城市上,手作拱揖状,大呼曰:“年来甚扰诸公,贫道别矣。”虽小巷间,无不周遍!一市大惊!复还至庙中,乃仰卧命众人日:“可覆我。”众人不敢覆,视之,已去矣。遂覆而埋之。举之甚轻,不类有人者。余闻而大异焉。
人又问曰:“审有道者,不宜淫且盗;淫且盗者,又不宜脱然生死。余大有疑,以问子。”余曰:“余与汝皆人也,乌能知之?夫济颠①之酒也,三车②之肉也,寒山、拾得③之垢也,皆非天眼莫能知也。古之诸佛,固有隐于猪狗中者,况人类乎?尔与余何足以知之哉!”
【注】①济颠:济公和尚。②三车:唐玄奘弟子,因出行总是一车装满美酒,一车装美女,一车装佛经,所以当时的人都称他为“三车和尚”。③寒山、拾得:唐朝两个著名的和尚,相传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化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倭寇方盛 盛:猖獗
B.久乃厌之 厌:满足
C.悉以自奉 奉:供养
D.审有道者,不宜淫且盗 审:确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人遂呼为一瓢道人  为我召僧来礼忏
B.饮食供侍,拟于王者 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
C.人以此多延款道人  余大有疑,以问子
D.遂覆而埋之 余闻而大异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瓢道人持一瓢云游浪迹,因而得名,一生遭遇曲折坎坷且又离奇,富有传奇色彩。
B.一瓢道人曾浪游鄂岳,入海战倭,出没吴楚,卖酒淮扬,乞食湖湘,最终殁于澧州。
C.一瓢道人狷狂放达却又学识博杂,行事怪僻,奇谈异论但又多言中,时人讶异惊叹。
D.作者认为一瓢道人和济颠、三车和尚一样喜欢喝酒吃肉,癫狂怪诞,对他的评价颇为不屑。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
(2) 古之诸佛,固有隐于猪狗中者,况人类乎?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大夫传
(明)焦竑
冯大夫名友,字益卿,长安人,官至奉政大夫。童稚入乡塾,知自重,不与群儿嬉。家贫不能购书,手写诵读,日夜不少休。弱冠游胶庠,每试辄出其曹。嘉靖甲午,举乡试。一再上礼闱,不第,叹曰:“母老矣,椎牛不如鸡豚之逮存,何言诎乎!”乃就屯留学谕。
屯留远在山中,人不知学。大夫日为指授经义与作文法度,束休问馈却不。一时诸生俛首听命,无敢喧哗者。素许李尚智、李之茂、冯典三人之为文。庚子,之浙江典试,留币为贺,已而三生皆得隽。自是登进士者,项背相望,非曩时比矣。
壬寅,晋岢岚州知州。州苦虏,数被创,岁且大侵。大夫省刑薄征,一切居之以宽,民德之。又念城墉濠堑为扼虏之要,殚其心计,且筑且浚。盖财无沉浮,役无罢病,而井井章章,垂百世规者,大夫也。会忻州凋敝,一岁三易守。众议非大夫不可,乃调守忻州。士民欲留之不得,争画像祀之。
至忻,严立科条,婚丧不时者禁,赌博奉左道者禁,诸情窳颓废为之一新。土风善讼,税粮不时入,又藩封阑夺民田,岁额为损,至此狱讼衰减,赋日完,民间去田复还。上嘉之,赐金币,加四俸。寻晋郡丞。职清军,立保甲,增墩台,今剽掠者不得骋;摄郡事,入手辄办。邻郡狱不能决者,卒归大夫。廉干之声最畿辅。顾以事忤元宰,御史希宰意,中以萋菲之言。
先是大夫念母老,屡乞终养,不能得,至是欣然曰:“吾志遂矣。”岩居筑别墅,课农训子,或坐茂树,或登所作望山楼,纵饮啸傲,时制新声自娱。晚年喜客弥甚,张筵谈笑,意气霞举。人皆谓为寿征,乃仪仅六十而卒,惜哉!
(选自《澹园集》,有删改)
(注)①胶庠:这里指学校。②窳(yǔ);懒。惰窳:懒情。③墩台:这里指报警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自重 雅:高尚
B.束休问馈却不 纳:接受
C.大夫也 力:功劳
D.赋日完 逋:拖欠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B.礼闱:文中指科举考试之会试。会试由礼部主办,故称“礼闱”。礼闱还可指尚书省。
C.品:封建时代官吏的等级,从一品到七品,一品级别最高,七品最低,如“七品芝麻官”。
D.保甲:古代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是登进士者,项背相望,非曩时比矣。
②顾以事忤元宰,御史希宰意,中以萋菲之言。
【小题4】根据第三段,概括冯友治理岢岚州采取的措施,不超过30个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试笔说

明方孝孺

①吾居乎乡,客遗善笔二。分其一于友人,而用其一。锐而端,圆而劲,以摹画咸与心称,爱之不忍妄用,遇佳纸墨洎①文辞则以书,书毕涤而藏之。恣意率手有所作,则用其次者。是以虽甚久而犹新焉。

②他日,友人至。问其所得,则曰:“敝而弃之矣。”诘其用,则纪钱粟货利卑猥事,不稍惜,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也。吾闻而叹之。友人曰:“子何叹之细也?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余则有过矣。虽然,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笔易为也,美者易得也,用久必敝,固其职也。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然而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纪法、居庙朝、治海内,而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不彼之叹而于笔焉,惜是尚为知类也哉?”

③吾愧乎其言,谓之曰:“笔吾所任也,故吾知爱而叹之。任人非吾事也,吾其敢僭而叹乎?若姑修其可任者以待人之任己,何暇乎世之叹而吾之疑邪?”

(注)①洎(jì):浸润,这里指润色。

【小题1】第①段“吾”“爱之不忍妄用”的具体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认为不爱惜善笔只是小事。
B.友人对“吾”的叹惜不以为然。
C.友人发现没把握好用笔的尺度。
D.友人承认自己用笔不当的过错。
【小题3】友人认为“世之用人者有甚于余之用笔者”的理由是
【小题4】对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反问直接反驳友人的话,语气强烈。
B.照应首段“吾居乎乡”,自谦而留有余地。
C.以自己的不敢“僭而叹”衬托出友人的慷慨直言。
D.有自嘲、有暗讽,引出下文“人才如何自处”的思考。
【小题5】本文以用笔喻人,比喻是否贴切?请加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