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不能:不及,不到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求思:追求、思考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昏惑:(叫人)迷乱
【小题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译文:有个累了而想退出山洞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完(熄灭)了。”
B.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译文:当这个决定从洞内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足够明亮。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译文:平坦而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遗憾,难道还有谁能讥笑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2 06:15: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困穷,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人父母,使其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而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浇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陛下计,而不能无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侥幸一时,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1)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2)。”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取材于王安石《上时政疏》,有删改)

注释:(1)灾稔:灾难(酝酿)成熟;稔:本指庄稼成熟。(2)“若药”二句:意思是吃了药不感到头晕目眩,疾病就不能痊愈。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其屋死亡 比:紧靠
B.以然致此者 晏:安定
C.而不能无然者也     慨:慨叹
D.以古今    准:准则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为久远之计 不可以旷日持久
B.人父母    此臣所以窃陛下计
C.而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   可侥幸一时
D.官乱上    莫急今日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妻子固已困穷
而妻子儿女本来已经陷入困境而走投无路
B.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
这些难道是仁孝的天子所应该忍受的吗
C.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
那么即使再想去咨询考察讲求法度来救护自己
D.臣实预其荣辱
我确实可以预见它的荣辱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向当时君主提出自己治理时政建议的奏章,与《陈情表》文体相同。
B.本文作者以“晋、梁、唐”三位君王为例,劝诫皇帝一定要效仿他们以建立功业。
C.王安石指出当时上层官员胡作非为,底层百姓日渐贫困,皇帝却不问究关注。
D.本文开篇即表达君王要至诚至切为天下忧虑的观点,然后层层论证提出建议。
【小题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②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小题6】①根据文意回答,王安石认为君王具备了“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后,还需要怎么做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呢?请根据文意概括。
②下面选文均出自《论语·为证》,请从中任选一则,简要概述其表达了孔子在为政方面的什么观点。

选文一:

子曰:“道(1)之以政(2),齐(3)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

注释:(1)道:引导。(2)政:法制,禁令。(3)齐:整齐、约束。(4)格:来,归顺。

选文二: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1)直错(2)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1)举:选拔。(2)错:同“措”,放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田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况,字元均。少卓荦有大志,好读书,书未尝去手,无所不读,盖亦无所不记。其为文章,得纸笔立就,而闳博绮丽称天下。初举进士,赐同学究出身,不就。后数年,遂中甲科,补江宁府观察推官,迁太常丞,通判江宁府。
方是时,赵元昊反,夏英公、范文正公经略陕西,言“臣等才力薄,使事恐不能独办,请得田某自佐”,以公为其判官,直集贤院、参都总管军事。自真宗弭兵,至是且四十年,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二公随事镇抚,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大将有欲悉数路兵出击贼者,朝廷许之矣,公极言其不可,乃止。又言所以治边者十四事,多听用。
遂迁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充蜀、梓、利、夔路兵马铃辖。西南夷侵边,公严兵惮之而诱以恩信,即皆稽颡。蜀自王均、李顺再乱,遂号为易动,往者得便宜决事,而多擅杀以为威,至虽小罪,犹并妻子迁去蜀,流离颠顿,有以故死者。公拊循教诲,儿女子畜其人,至有甚恶,然后绳以法。蜀人爱公,以继张忠定,而谓公所继治为未尝有误。岁大凶,宽赋减徭,发廪以救之,而无饥者。事闻,赐书奖谕。居顷之,遂以为枢密副使,又以检校大傅充枢密使。
公行内修,为人宽厚长者,与人语,款款若恐不得当其意,至其有所守,人亦不能移也。自江宁归,宰相私使人招之,公谢不往。及为谏官,于小事近功,有所不言,独常从容为上言为治大方而已。范文正公等皆士大夫所望以为公卿,而其位未副,公得间辄为上言之,故文正公等未几皆见用。当是时,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故功利之在人者多,而事迹可记者止于如此。嘉祐八年二月乙酉薨于第,享年五十九。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未尝去手     去:离开
B.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   多:赞许,推崇
C.儿女子畜其人   畜:养育
D.公所设施,事趣可 趣:通“趋”,趋向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元昊造反的时候,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担任陕西经略,认为田况的能力足以辅佐他们,就向朝廷申请,朝廷果然答应让田况来辅佐他们。
B.以往四川做官的人得到朝廷的同意可以便宜行事,而大多都是擅自诛杀来立威,甚至即使是很小的罪行,也一并把妻子儿女迁到四川去受苦。
C.范文正等人都是当时的士大夫期望担任公卿的人,然而一直没有如愿,田况得到机会就对皇上说这件事,结果范文正等人不多久就被朝廷重用了。
D.田况不做故为标新立异的行为,不说不同寻常的话,不以这些行为来积累名声,所以功名利益在别人身上的多,而他自己可以记的事却不多。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
(2)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
【小题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田况为政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