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
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取材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的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责、怪罪 |
B.主晋祀者 主:主持、掌管 |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义:正义 |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焉置土石 |
B.以绵上为之田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吾其还也 |
D.而二三子以为已力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交流之后,一直隐居到去世。 |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