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碧潭诗序

诗人朱碧潭君汶,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  栖遁:隐居避世
B.以家人妇子而已 诧:惊诧
C.吏人持喧问市中 教:告示
D.然以匹夫交邦君 坐:因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名家子,少从父薄游    斧斤时入山林
B.守下为礼 日其徒上高山
C.君衣褐衣,窄袖长裾 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D.足以挠其气    且置土石明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朱碧潭年少时随父亲出游,引发了他的诗兴,他常酒后写诗自娱。但起初他并没有诗名,因为人们认为他的诗写得很容易,不把他的诗当回事。
B.家人也讥讽朱碧潭的诗只是白白涂污了墙壁而已,又不能当粮食吃,甚至把他写诗的笔砚都扔了。后来知府和他交好,也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为了报答朱君父亲往日厚待自己的情谊。
C.诗人朱碧潭虽然生活艰难,家里常常揭不开锅,但他酷爱写诗。他的诗后来之所以能传播,是因为郡守看重他抬高了他的诗名,因而招致了人们对他所写的诗的毁谤妒忌。
D.诗人朱碧潭曾携数十首诗作拜见作者,婉请作者作序,目的是为了让作者证明他写诗的“区区之名”。作者认为朱碧潭之所以能固守清贫写诗自娱,是因为他对诗的挚爱;而作者为他的诗作序,也是为了不辜负他生前的好意。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
(2)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0 03:58: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与杨明达书

徐枋

①今人为人家秉中作传,无非掇掠行状中语,檃栝(剪裁改写)成文。即天下所推之文章大家皆然。兄试拣世间名家之葬录或家谱。阅之即知之矣。弟今为尊翁先生作传,则独出手眼,另开生面,无一言一事与尊状中相同者,而又本来面目俱在。恕先在焉,呼之或出也。

②前于万峰遇侯砚德,砚德最精于史汉。弟与之论史学云:“人而操笔为人作传,不特其人之炉冶,直是其人之造物。”砚德曰:“何谓也?”弟曰:“若为其人之炉冶,则其人不过任我之陶铸。今为人之作传,则其人直为我之生成矣,安得非造物耶?”砚德曰:“作传为其造物,极妙语,第须无上识力,抉摘其人之生平,去取重轻无毫厘冤枉为得耳。”弟曰:“岂有造物而枉人者哉,君独不记: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耶,惟不枉所以称造物也。”砚德再四称善。遂遽谈至夜半而寝。

③即如为尊翁先生作传,若但推其诗画而没其一生真意,即云诗即李杜画即董巨而枉甚矣,何也?其生平不在此也。且亦易尽而无余蕴矣。故弟于诗画略之,而抉摘其一二事以为传,实以此一二事犹可概生平也。其文颇亦淋漓痛快,无愧史汉家法。或有嫌其偏重一二事,而于尊翁生平交游及所登临之处,不免太略者。愚意殊不谓然。若逐事为序,随时诠次,是日记年谱矣;所游必及,所交必载,是舆地图点鬼簿矣。岂得言史笔、言作传哉。只如《陈遵传》,反复千余言,只言其游侠好饮酒,而与其立功封侯皆略之。《杨王孙传》一篇,止言裸葬一事,而与其家累千金、善黄老学者皆略之。何也?惟此足以概之也!

注:行状: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

【小题1】第①段“阅之即知之矣”中的第二个“之”指的是________。(用文中语句)
【小题2】解释第②段中“炉冶”与“造物”两词在文中的含义。
炉冶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作者例举《陈遵传》、《杨王孙传》的目的。
【小题4】下列对“愚意殊不谓然”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愚蠢的内心十分不认为是这样的!
B.愚蠢的内心很是不认为是正确的!
C.我的内心很是不以为是这样的!
D.我的内心十分不以为是正确的!
【小题5】运用本文的观点,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写作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践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弈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

既还宫,召澄入见,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九月,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去?”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过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苏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卿,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章管祭祀礼乐。历代名称不完全相同,秦设奉常,汉改太常,北魏称太常卿,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
B.古人常用干支纪年、月、日、时。文中“丙子”“丁丑”属干支纪年。现在也会用干支纪年,如2018年是戊戌年,2019 年是己亥年。
C.“稽颡”,古时一种极恭敬的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古人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拜礼,稽颡常用于居丧、请罪、投降等场合。
D.“斧钺”,古代的一种酷刑,意思是用斧钺劈开头颅,使人致死。斧钺在古代还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审时度势,有政治远见。他不想一直待在苦寒狭小的北方,认为北方只可武治不可文治,于是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进而占领中原,以洛阳为都。
B.孝文帝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假装以斧钺之刑来威胁群臣。
C.孝文帝雷厉风行,有主见。当任城王澄对大举伐齐提出异议时,他愤然“作色”;当群臣一致反对继续南进时,他勃然“大怒”。终于如愿地实现了迁都大计。
D.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说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了任城王澄的理解与支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2)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

同类题4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未兆者哉?就之义,非在今矣。”及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
②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
③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遂得免。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注)①探赜(zé):探索深奥的道理。②大辟:死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道之义(________)(2)启申其(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鲜有焉(    )
A.委屈B.屈服C.理亏D.屈辱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唯《易》乎  谁不知
B.皆诵口 万钟我何加焉
C.多豪俊所尚  今为宫室之美
D.遂得免 风雨兴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
【小题5】胡叟“学不师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联系全文,分析胡叟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