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②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籍。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岁四五访其庐率:大概
B.自昼竟夜,忘寝食殆:恐怕
C.每积至数十,辄一之扣:扣问
D.安于贫贱,不人之知蕲:通“祈”,求
【小题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B.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C.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D.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小题3】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讨价还价,买其他东西也是这样。大家慢慢信服他,不欺骗他。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5分)
译文:
(2)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5分)
译文: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18分)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②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谄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秏①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②,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③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晏子春秋 内篇问上》)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诸侯不( )  (2)公之( )
(3)身厚民( )  (4)而百姓不(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问晏子曰庄宗受而藏之
B.其行公正无邪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不侵大国地吾见师
D.景公自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
(2)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
【小题4】分析第2段画波浪线的句式特点。(3分)
【小题5】简析墨子认为“晏子知道”的理由。(3分)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子俨等疏
陶渊明
①告俨、俟、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王,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③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效,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但恨邻二仲靡:没有
B.求在昔缅:远
C.景行止行:学习、实行
D.至心之尚:尚且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完全能表明作者对儿子怀有愧疚之感的一组是(3分)()
①与物多忤     ②黾勉辞世
③幼而饥寒     ④开卷有益
⑤每役柴水之劳 ⑥若何可言
A.①⑤⑥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③④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本文跳出训诫劝勉传统,充分展现了陶渊明独特的风格特色,因此,不见一丝劝勉训斥的影子。
B.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愧疚不安,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怀有一分不确定感,一分疑惑,一分歉意。
C.陶渊明在文中主要是“言其志”,以叙说个人情怀志趣为主体。
D.这些非常私人的,属于比较隐蔽幽微的情怀,是陶渊明之前与子书中所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
【小题4】(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5分)
(2)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效,自恐大分将有限也。(5分)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4分)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子路揜①雉而复释之。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慨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选自《吕氏春秋·审己》)
【注解】①(yǎn):通“掩”,覆而取之,罩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与不知同当:适合
B.子列子常射矣中:靶心
C.齐攻鲁,岑鼎求:寻求
D.恶其三人而杀之矣恶:诽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水出于山而走海宣子田首山
B.退习之三年提刀立,为之四顾
C.国人之欲逐豫之以饥馑
D.达师之所以过俗者,其知也。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小题3】下列都能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① 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②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③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  ④贤固若是其苦邪 
⑤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⑥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
A.①②⑤B.③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王、名士、达师超过普通人,是因为他们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像水的发源、流向,庄稼生长、收藏这样的事,也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B.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告诉鲁君,如果救助了鲁国,他自己的国家就会受到齐国攻击,所以自己很难办到,于是鲁君就把真的岑鼎送去了齐国。
C.越王授受到自己儿子攻击后,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弟弟豫的意见把四个儿子都杀掉,从而避开危难,实际上是他并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D.本文举例丰富,运用巧妙,有简例和详例,有正例和反例,并将例子与议论结合,阐明了“知故”“审己”的核心思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2分)   
(2)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2分)
(3)贤固若是其苦邪。 (2分)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②,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③?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④,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选自《明清散文》)
【注】①僦(jiù)居:租房。②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③礨(lěi)石:大石。④缗(mín):指杂芜。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卜于马鞍山之、娄水之阴阳:山的南面
B.盖县三十里去:距离
C.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命名
D.公未能以忘于世殆:大概、恐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中②吾还也
B.①靖节世远,吾无从问也②今急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①而悠然之意,每见言外②迁客骚人,多会
D.①旧国旧都,望畅然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离朝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著声绩;离朝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任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山水。
C.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同样悠然。
D.归有光借写淀山公构园、作亭等事及关于“悠然”的言论,来表现他在离朝后僦居县城、悠然自得的生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4分)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4分)
【小题5】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淀山公的“悠然”?(可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3分)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右丞相兼枢密使除:授予官职B.缙绅、大夫、士于左丞相府萃:会集
C.吕师孟叔侄为逆数:数落D.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意:料想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国事遂不可收拾D.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资政殿学士行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夜以兵围所寓舍于其身也,耻师焉
C.归求救国之策余不得归矣
D.贾余庆献谄后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祐二年,南宋形势严重,元兵逼到都城临安城门,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文天祥矢志报国,不顾利害。
B.国难降临,文天祥想法有三:一是为国捐躯决心已定;二是打算以外交手段挽回败局;三是侦察敌情以决定救国对策。
C.文天祥出使元军后遭受扣押,忍受屈辱,被驱北上,理应自杀,但想到了以后的斗争,坚持活了下来。
D.文天祥想以言辞说动敌人,说明他既有忠君爱国之心,又对敌人有充分的估计。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2分)
(2)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2分)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稻刈获之后,离稿取粒。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于场而曳牛滚石以取者半。凡束手而击者,受击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获之时雨多霁少,田稻交湿不可登场者,以木桶就田击取。晴霁稻干,则用石板甚便也。
凡服牛曳石滚压场中,视人手击取者力省三倍。但作种之谷,恐磨去壳尖,减削生机。故南方多种之家,场禾多藉牛力,而来年作种者则宁向石板击取也。
凡稻最佳者九穰一秕,倘风雨不时,耘耔失节,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凡去秕,南方尽用风车扇去。北方稻少,用扬法,即以扬麦、黍者扬稻,盖不若风车之便也。
凡稻去壳用砻,去膜用舂、用碾。然水碓主舂,则兼并砻功,燥干之谷入碾亦省砻也。凡砻有二种,一用木为之,截木尺许(质多用松),斫合成大磨形,两扇皆凿纵斜齿,下合植榫穿贯上合,空中受谷。木砻攻米二千余石,其身乃尽。凡木砻,谷不甚燥者入砻亦不碎,故入贡军国漕储千万,皆出此中也。一土砻,析竹匡围成圈,实洁净黄土于内,上下两面各嵌竹齿。上合空受谷,其量倍于木砻。谷稍滋湿者入其中即碎断。土砻攻米二百石,其身乃朽。凡木砻必用健夫,土砻即孱妇弱子可胜其任。庶民饔飧皆出此中也。
(摘自《天工开物·粹精第四》)
注释:①稿:谷类植物之茎,即秆。 ②霁:天晴。③穰(ránɡ):庄稼丰收,指谷粒饱满。④砻(lónɡ):去掉稻壳的碾磨型农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手击取者力省三倍视:比较
B.而来年作种者则向石板击取也宁:宁可,宁愿
C.南方用风车扇去尽:都,全部
D.谷滋湿者入其中即碎断稍:逐渐,慢慢地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量倍木砻以其无礼
B.木砻攻米二千余石,其身尽今其智反不能及
C.即扬麦、黍者扬稻比去,手阖门
D.孱妇弱子可胜任天之苍苍,正色邪
【小题3】(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水稻脱粒技术的一组是
①束稿于手而击取 ②以木桶就田击取
③场禾多藉牛力  ④北方稻少,用扬法
⑤去膜用舂、用碾 ⑥两扇皆凿纵斜齿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4】(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水稻的不同脱粒方法,根据具体情况,或因天气而别,或因地域而别,或因用途而别。
B.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古代水稻收获季节,男女老幼或收割、或脱粒、或攻米的劳动场景。
C.留作种子的水稻,一般不用石磙在场中碾压,最好在石板上摔打,以免磨掉壳尖,降低种子的发芽率。
D.“砻”是用来加工稻米的工具,木砻比土砻耐用,加工出的稻米质量也好,但使用起来比较费力。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于场而曳牛滚石以取者半。(4分)
(2)倘风雨不时,耘耔失节,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3分)
(3)故入贡军国漕储千万,皆出此中也。(3分)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赠丁掾序
[清]侯方域
丁掾治其室成,其僚若友相与贺焉,而请于侯子为之文。
曰:今吏治之所以不古者,以择其吏胥者轻也。若丁掾①者,可谓能佐其上矣。先是,太守徐公来莅是郡,洁清而威严,犂然②不可欺,于是畏犯法者,皆缩不敢前。徐公明而善知人,独谓丁掾循循者可用也。终徐公之治,掾自守廉,而事上官谨。徐公去,其所以事其后之太守者亦然。盖掾之辟于公府久矣,迄无赫赫名,当世以此贤之。呜呼!掾者,郡邑所推择以佐其上者也,使尽若此,吏治其有不古哉!   
吾闻治之成也,其源逮下,朝廷正则其官贤,官贤则吏自不敢为不肖;弊之革也,其流连上,吏不骫法③则官无败事,官尽无败事,则推而广之,朝廷亦无稗政。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往者天下之仕出于一,虽未必其人尽材而贤,而谙练者或二三十年,最少者亦且十余年,竭其力于文学,而又束之以律令,其于一切之章程,皆口能熟之,而手能习之,上呼则胥趋,上画则胥诺而已。行之百年,而其势积轻④,而杂于是,其中虽有杰异可自见者,亦遂不自爱惜,而消磨无余。故其政之得失不在吏。   
然则由今之俗而欲如昔者,用所不择之吏,未有不败者矣。何也?得非其独得,而失非其独失也,且天下殆未睹廉谨之效也。由今思之,果自守廉,则于人无多求;果其事上官者谨,则不依倚于非其道。无多求,则其俗安;不依倚于非其道,则其政肃。政肃而俗安,虽天下盛治,可想见也。故效于其职,无大小也,惟效其职则理。苟身实任其职,而以为小者不足为,则进而一邑之令,进而一郡之守,更进而天子之相,位愈尊则愈易旷,名愈高则愈易诿,又岂有绩用之可见耶
掾,敬勖矣!苟能守其廉谨而勿失,则所成就殆未可量也,区区以其居室长子孙已哉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①丁掾(yuàn):其人不详。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②犂(lí)然:明察,明辨貌。③骫(wěi)法:枉法。④积轻:积久(或时间长了)而被轻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亦无政稗:不好的
B.往者天下之仕出于一:统一
C.皆口能熟之,而手能之 习:熟习
D.掾,敬矣勖:勤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僚若友相与贺焉若丁掾者,可谓能佐上矣
B.行百年,而其势积轻然则由今俗而欲如昔者
C.掾者,郡邑所推择佐其上者也竭其力于文学,而又束之律令
D.是畏犯法者,皆缩不敢前果自守廉,则人无多求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盖掾之辟于公府久矣,迄无赫赫名,当世以此贤之。(3分)
②位愈尊则愈易旷,名愈高则愈易诿,又岂有绩用之可见耶?(3分)
③苟能守其廉谨而勿失,则所成就殆未可量也,区区以其居室长子孙已哉?(4分)
【小题4】 关于整顿吏治,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3分)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乙亥北行日记(四则)①
[清]戴名世
六月初十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十三日,三更启行。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布满空中,雷电大作,大雨如注,仓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湿。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圉人于昏黑中寻一草棚,相与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以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如山,如怪石,如树,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是日仅行四十里,抵临淮;使人入城访朱鉴薛,值其他出。薄暮,独步城外。是时隍中荷花盛开,凉风微动,香气袭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  
二十三日,宿东阿之旧县。是日大雨,逆旅闻隔墙群饮拇战,未几喧且斗。余出观之,见两人皆大醉,相殴于淖中,泥涂满面不可识。两家之妻,各出为其夫,互相詈,至晚乃散。乃知先王罪群饮,诚非无故。
七月初二日,至京师。芦沟桥及彰义门,俱有守者,执途人横索金钱,稍不称意,虽襆被欲俱取其税,盖榷关使者②之所为也。涂人恐濡滞,甘出金钱以给之。惟徒行者得免。盖辇毂之下而为御人之事,或以为此小事不足介意,而不知天下之故,皆起于不足介意者也。是日大雨,而余襆被书笈,为逻者所开,尽湿,涂泥被体。抵宗伯张公③邸第。盖余之入京师,至是凡四,而愧悔益不可言矣!因于灯执笔,书其大略如此。
[注]①《乙亥北行日记》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戴名世从江苏江宁到北京途中的日记,自农历六月初九起,七月二日止。②榷关使者:主管关税的人。③张公:即张英,桐城人,时任礼部尚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数里甫:刚刚
B.遍叩逆旅主人门逆旅:旅店
C.其他出值:遇到
D.乃知先王群饮罪:怪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妇人汲井浣衣若属皆为所虏
B.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师道之不传久矣
C.至晚散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盖榷关使者所为也夫晋,何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十日,所见的是一幅和谐安宁的农家风情图,这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的图景相似,作者特别赞美妇女也参与农业生产的“江北之俗”。
B.十三日,作者遇雨狼狈不堪,由雨后道路皆水联想到水利的重要,进而发出“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的喟叹,表达出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C.二十三日,记述了一件世态小事,绘形绘声地描写了酒徒猜拳、喧闹、谩骂以及醉后于泥淖中厮搏的情景,虽只有几十个字,但酒徒形象跃然纸上。
D.这四则日记所记述的是沿途风光和民情世风,只是一些日常见闻之事,并没有惊世骇俗的内容,但即小见大,从中可见到的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小题4】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5分)
(2)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5分)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6分)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有洪洞①令杜君者,作而言曰:“迩年狱讼(刑部)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之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②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谳③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qū)舌挢(jiǎo),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方苞《狱中杂记》 有删节)
[注释]①洪洞:洪洞县,在山西。 ②同官:同官县,在陕西。③谳(yàn):审判定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皆系者之多利:获利
B.遂缚以出,不晷刻羁:捆绑
C.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财产的)等差
D.罪重者反出在外情:案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①不问罪有无,必械手足B.①然后导以取保,出居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②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①而轻者、无罪者罹D.①把持公仓,法应立决
孰能讥之乎 ②洎牧谗诛,邯郸为郡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组是(2分)
①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②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④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⑤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⑥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A.①②④B.①③⑥C.③⑤⑥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见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为这样的事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事实,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
【小题5】将选文中句子以及所学课文的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2分)
②苟之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 ( 3分)
③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 3分)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