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4分)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子路揜①雉而复释之。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慨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选自《吕氏春秋·审己》)
【注解】①(yǎn):通“掩”,覆而取之,罩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与不知同当:适合
B.子列子常射矣中:靶心
C.齐攻鲁,岑鼎求:寻求
D.恶其三人而杀之矣恶:诽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水出于山而走海宣子田首山
B.退习之三年提刀立,为之四顾
C.国人之欲逐豫之以饥馑
D.达师之所以过俗者,其知也。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小题3】下列都能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① 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②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③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  ④贤固若是其苦邪 
⑤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⑥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
A.①②⑤B.③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王、名士、达师超过普通人,是因为他们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像水的发源、流向,庄稼生长、收藏这样的事,也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B.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告诉鲁君,如果救助了鲁国,他自己的国家就会受到齐国攻击,所以自己很难办到,于是鲁君就把真的岑鼎送去了齐国。
C.越王授受到自己儿子攻击后,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弟弟豫的意见把四个儿子都杀掉,从而避开危难,实际上是他并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D.本文举例丰富,运用巧妙,有简例和详例,有正例和反例,并将例子与议论结合,阐明了“知故”“审己”的核心思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2分)   
(2)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2分)
(3)贤固若是其苦邪。 (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2 01:1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谓君不善学,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之,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坐右,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者》)

(注释)①盍:hé,何不。②迨:dài,等到。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谓君不善学,乎   真的
B.吾悉能之   记住
C.李生寻王生 特地
D.莫逾自     厌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谓君不善学   未易量
B.不亦善学乎   年夏五,改元景炎
C.请铭坐右 杳不知其所
D.昭炯戒 然而隐忍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生是一个好学的人,从不遗漏老师讲的内容,他认为“悉能志之”就是善学的表现。
B.朋友李生引用孔子的话给王生讲道理,强调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C.李生一而再地直言劝说王生,终于使王生醒悟,下定决心铭记李生的良言,并且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D.真正善学的人讲究学习方法,注重思考,能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前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字 ,号 ,北宋文学家。
【小题2】解释加点的词。
正襟坐( )    吾与子之所共( )
【小题3】下列文化知识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是指阴历每月十六。
B.“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中运用到了对偶、互文的修辞手法。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化用了《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诗句,原句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D.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君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小题4】下列短语构成形式不同的一组是( )
A.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B.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C.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D.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小题5】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山川相缪D.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小题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凌万顷茫然 ②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B.①扣舷歌之 ②耳得之为声
C.①挟飞仙遨游 ②余与四人拥火
D.①相与枕藉舟中 ②郁苍苍
【小题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在活用上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孤舟之嫠妇
A.襟危坐而问客B.方其破荆州,江陵
C.鱼虾而友麋鹿D.顺流而
【小题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渺渺兮予怀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而又何羡乎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往往有得
【小题9】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被贬为黄州做团练副使时,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B.这篇赋在写法上仍受传统赋体的束缚,虽然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豪迈奔放,但仍保持了押韵和骈偶句式等特点。
C.苏轼在这篇赋中以“哀”“乐”对举,借主客问答以写志抒情,其实是作者本人矛盾心情的两个方面。最后,“乐”战胜“哀”,主客同达于“共适”之境界。
D.这篇赋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情因景发,景以情显,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兼具哲理。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①,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②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③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注释)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后文的二将,指南唐大将军姚凤、皇甫晖。③伍员: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往吴国。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问驿吏,吏言  绐:欺骗
B.当此,乃至和州香林院  陟:到达
C.不知其所穷  杳:遥远
D.其亦可谓不也已  审:慎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②乃问使者,使者妄称应之耳
B.①悉下马,累肩上②提刀立,为之四顾
C.①予默计此关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②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濒危而幸免焉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则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B.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C.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D.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遇险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历险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历险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C.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表明作者有此游虽险而感到庆幸的心情。
【小题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