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6分)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有洪洞①令杜君者,作而言曰:“迩年狱讼(刑部)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之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②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谳③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qū)舌挢(jiǎo),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方苞《狱中杂记》 有删节)
[注释]①洪洞:洪洞县,在山西。 ②同官:同官县,在陕西。③谳(yàn):审判定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皆系者之多利:获利
B.遂缚以出,不晷刻羁:捆绑
C.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财产的)等差
D.罪重者反出在外情:案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①不问罪有无,必械手足B.①然后导以取保,出居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②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①而轻者、无罪者罹D.①把持公仓,法应立决
孰能讥之乎 ②洎牧谗诛,邯郸为郡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组是(2分)
①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②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④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⑤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⑥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A.①②④B.①③⑥C.③⑤⑥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见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为这样的事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事实,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
【小题5】将选文中句子以及所学课文的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2分)
②苟之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 ( 3分)
③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 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04 09:57: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王子、孙子)
B.燕、赵之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C.剽掠其人(攻击掠夺)
D.日益骄(顽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使负栋之柱 使六国各爱其人
B.杳不知其所也   一人
C.秦者,秦也 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
D.多市人之言语   师不必贤弟子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朝歌夜    山之高而止
B.铛玉石   则获邑,大则得城
C.益骄固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后人哀之而不之   李牧连
【小题4】从句式特征看,与“秦人不暇自哀”一句相同的一项(   )
A.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B.而有何羡乎
C.戍卒叫,函谷举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小题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下, 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 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铲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 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导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易于出俸钱辄:动不动就
B.亦不使罪尔曹蔓:指牵连
C.刺史惊问状:样子
D.其察易于廉约如此廉约:清廉简约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易于诏曰  有垂白偻
其治益昌  罪小者劝,大者
A.两个“视”字相同,两个“杖”字不同
B.两个“视”字相同,两个“杖”字也相同
C.两个“视”字不同,两个“杖”字相同
D.两个“视”字不同,两个“杖”字也不同
【小题3】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易于属令 ③使吏
②以易于挺身民 ④指白枉直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B.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D.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易于为益昌令时,刺史治所城嘉陵江南,而刺史崔朴乘春游乐,何易于腰笏引舟至其处并责备了他,使他羞愧难容。
B.在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时,何易于先是命吏铲除茶树,后自纵火焚之,观察使认为他挺身为民而没有弹劾他。
C.何易于辄出俸钱助贫困百姓丧葬,体恤老人并向他们问政得失,百姓打官司,他亲自了解情况,公正决断并及时处理。
D.何易于改绵州罗江令,是时故相国裴公刺史绵州,能观察何易于治政,因而他观察到何易于廉约如是。
【小题5】用“/”为划线部分断句:
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
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百物   糜:使……熟烂
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  术:途径、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