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题目。(6分)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小题1】用“/ ”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
【小题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3分)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9分)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郑 燮
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学有成者,多出于附从贫贱之家,而己之子弟不与焉。不数年间,变富贵为贫贱:有寄人门下者,有饿莩乞丐者。或仅守厥家,不失温饱,而目不识丁。或百中之一亦有发达者,其为文章,必不能沉著痛快,刻骨镂心,为世所传诵。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课其子弟。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或暗笔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不如就师之所长,且训吾子弟不逮。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而年内之礼节尊崇,必不可废。 
又有五言绝句四首,小儿顺口好读,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耘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认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猎蚤出。
(选自《板桥家书》)  
【注】潍县,当时郑燮供职于此。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此文是郑燮在官署中给弟弟郑墨的第三封家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富贵人家师傅教子弟延:聘请
B.当其故而无意中与之察:明白
C.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薄暮:傍晚
D.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藐忽:蔑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失温饱,目不识丁吾尝终日思矣
B.世所传诵若属皆且所虏
C.不得直呼名且行千里,谁不知
D.训吾子弟不逮立石于其墓之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指出学业优秀者大多出身于贫寒家庭,而富贵子弟能够发达的所占比例很小。
B.作者认为自己身为官员,儿子的成败可以丢在一边不管,最大心愿是儿子的同学学业有成。
C.作者是一位严父,对儿子品行要求严格,同时他不乏慈爱的一面,还主张对孩子有些奖励。
D.文末所附小诗,内容浅显,适宜儿童诵读,符合作者表达的观点,也符合书信的随意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4分)
②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课其子弟。(3分)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子路雉而复释之。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选自《吕氏春秋·审己》)
(注解)①柳下季:春秋时鲁国大夫展禽,字季,因食邑柳下,故称柳下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子路雉而复释之揜:罩住,捉住
B.我当已:离开
C.湣王焉太息曰慨:感慨
D.以此难也罹:遭受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请之关尹子冉有、季路见孔子曰
B.贤也几捕系死
C.不知其故是以就极刑无愠色
D.国人之欲逐豫则思无怒而滥刑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先王、名士、达师超过普通人,是因为他们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像水的发源、流向,庄稼生长、收藏这样的事,也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B.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告诉鲁君,如果救助了鲁国,他自己的国家就会受到齐国攻击,所以自己很难办到,于是鲁君就把真的岑鼎送去了齐国。
C.越王授受到自己儿子攻击后,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弟弟豫的意见把四个儿子都杀掉,从而避开危难,实际上是他并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D.本文举例丰富,运用巧妙,有简例和详例,有正例和反例,并将例子与议论结合,阐明了“知故”“审己”的核心思想。
【小题4】(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4分)
(2)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3分)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菴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菴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誖否耶?
——选自《四部丛刊》本《尧峰文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命工木为橱间:同时
B.部居类汇,各以其次:顺序、秩序
C.指书而欣然笑曰因:因此
D.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专一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
B.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
C.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
D.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山徐健菴先生,把藏书按经史子集的秩序放置,并贴上白色的标签,套上浅黄的封套,一打开书橱,灿然在目。
B.作者先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点明“传是楼”的;再由受命写记而合理地过渡到对藏书意义的议论和对徐健庵传书给后代行为的褒扬,最后以自谦之词来收束全文。
C.作者认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践而有所体会之难。层层递进,把道理说得很清楚。
D.这篇记是作者应昆山徐健庵先生所要求而欣然答应,马上写成的。写法自然,结构清晰,主题思想鲜明,是此类文章的佳作。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5分)
(2)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5分)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5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小题1】从上文看,孟子的义利观是:    (1分)
【小题2】结合划线句谈谈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4分)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9分)
送会稽金生序   [明] 宋濂
余居京师十余年,四方贤士从余游者众矣,晚得某生之才。余爱之既甚,凡见其乡里及所与交游之人,无不爱也。今年,某生以其友太学郭生睿来见,郭生与某同邑,出其文数十篇,读之,善驰骤①可喜,与之语,义理蔚然②,余又爱之。既而郭生又以其同舍会稽金文举访余,且称文举交朋友有义,见人有才者,事之惟恐不至;善为诗,太学之论诗者必称之。余又以爱郭生者爱焉。
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③,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是岂人情哉?自昔国家盛时,材士布列于朝,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其可不加爱乎?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位尊则忌其蔽吾名,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④,伤至公之道。益知某与郭之交荐其友为可爱,而喜文举爱才之心为足取也。
及文举将归省其亲某生为之求言余故以爱才之说告之使见文举者若睹灵芝瑞木然而毋蹈余之所怪也
【注释】①驰骤:指才思敏捷,善于驾驭文字。②义理蔚然:指言辞有文采,华美。③枥:通“栎”,劣质木材。④讦(jié):攻击别人的短处,句中“排” 与之同义。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之论诗者必之称:称道,称赞
B.世不一二见举:整个,全部
C.年少则其分吾誉恶:厌恶,嫉妒
D.而喜文举爱才之心为足也取:取得、得到
【小题2】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见乡里及所与交游之人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B.余又爱郭生者爱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与其同时者犹爱之北山愚公者 年九十
D.余怪世士为识不宏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主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写给会稽金文举的序,属于赠序,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金文举是郭睿的同乡同学,很有朋友之义,又爱才,善为诗,当时太学里那些论诗的人都称赞他的诗写得好,作者也喜爱他的诗。
C.作者感叹这个时代少有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像灵芝一样少见和难得。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人忌才妒才,作者认为这不是人之常情。
D.本文借金文举的“爱才事才”来批评那个时代中“无才者忌才”的现象,希望社会上的有识之人能“识才爱才”。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及文举将归省其亲某生为之求言余故以爱才之说告之使见文举者若睹灵芝瑞木然而毋蹈余之所怪也。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7分)
①见人有才者,事之惟恐不至。(2分)
②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3分)
③其可不加爱乎?(2分)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9分)
答谢民师书
宋·苏轼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①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注]①左右:称呼对方的客气语,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奉违,亟辱问讯奉违:离别;奉,敬辞。
B.具起居佳胜,感慰深矣审:明白
C.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交往
D.而乃以赋之鄙:浅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数赐临吾长笑于大方之家。
B.可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卒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C.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盘盘,囷囷焉
D.论文偶及之耳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信的开头,虽然作者说不愿随便交友,但一见谢民师后,却欣喜之情出乎意料之外,由此可见苏轼对谢民师是非常看重的。
B.在书信的第二段,集中反映了苏轼的散文美学观。作者认为只有活泼流动才是自然美,同时还强调丰富多彩,反对单一贫乏。
C.苏轼对扬雄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持认可的态度,认为经典,但他对于扬雄把贾谊列于司马相如之下表示不满。
D.文章引用欧阳修的话,来说明文章如精金美玉,自有客观的定价,并不因个人好恶议论而改变它的价值。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小题5】把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4分)   
(2)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 (3分)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5分)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墨子·兼爱中》)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小题1)社会动荡、国家败亡的原因,墨子认为是 ,孟子认为是 。(2分)
【小题2】(小题2)结合现实生活,简要谈谈上述两种思想的积极意义。(3分)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存亡大计
(宋)洪迈
国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方变故交切,幸而有智者陈至当之谋,其听而行之,当如捧漏瓮以沃焦釜。而愚荒之主,暗于事几,且惑于谀佞孱懦者之言,不旋踵而受其祸败,自古非一也。曹操自将征刘备,田丰劝袁绍袭其后,绍辞以子疾不行。操征乌桓,刘备说刘表袭许,表不能用,后皆为操所灭。唐兵征王世充于洛阳,窦建德自河北来救,太宗屯虎牢以之,建德不得进,其臣凌敬请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蒲津,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关中骇震,则郑围自解。诸将曰:“凌敬书生,何为知战事,其言岂可用?”建德乃敬。其妻曹氏,又劝令乘唐国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围何忧不解。建德亦不从,引众合战,身为人擒,国随以灭。唐庄宗既取河北,屯兵朝城,梁之君臣,谋数道大举,令董璋引陕、虢、泽、潞之兵趣太原,霍彦威以汝、洛之兵寇镇、定,王彦章以禁军攻郓州,段凝以大军当庄宗。庄宗闻之,深以为忧。而段凝不能临机决策,梁主又无断,遂以致亡。石敬瑭以河东叛,耶律德光赴救,败唐兵而围之,废帝问策于群臣。时德光兄赞华,因争国之故,亡归在唐,吏部侍郎龙敏请立为契丹主,令天雄、卢龙二镇分兵送之,自幽州趣西楼,朝廷露檄言之,虏必有内顾之虑,然后选募精锐以击之,此解围一策也,帝深以为然。而执政恐其无成,议竟不决,唐遂以亡。皇家靖康之难,胡骑犯,孤军深入,后无重援,亦有出奇计乞用师捣燕者。天未悔祸,噬脐弗及,可胜叹哉!
(选自《容斋随笔·续笔卷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屯虎牢以之扼:扼制B.徇汾、晋,蒲津趣:奔赴
C.建德乃敬谢:感谢D.胡骑犯阙:都城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体现决策者“临机无断”的一组是(    )(3分)
①且惑于谀佞孱懦者之言  ②绍辞以子疾不行
③建德亦不从,引众合战  ④庄宗闻之,深以为忧
⑤因争国之故,亡归在唐  ⑥天未悔祸,噬脐弗及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迈认为国家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到安危存亡的大事,而愚君的败亡,除了受奸猾怯懦的人的话迷惑外,看不清事情的关键也是原因之一。
B.唐兵讨伐王世充时,窦建德率兵援助,凌敬提出迂回进军,避开唐兵的建议;窦妻也劝他乘虚而入,令唐兵回师自救,窦建德最终采纳了妻子的建议。
C.靖康之难时,金兵孤军南侵,后无有力后援,宋朝统治者未吸取历史教训,没有采纳出击燕地,引金兵反北自救的计策。
D.文章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记述了五桩因愚昧的决策者在变故交织时没有依从智者的谋略而导致败亡的历史教训,表达了对后世的警戒。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旋踵而受其祸败,自古非一也。(3分)
(2)而执政恐其无成,议竟不决,唐遂以亡。(3分)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9分)
与赵韫退大参书
王弘撰
昨承执事枉驾,以贵乡诸先生之命,为贺相国冯公寿文,云本之相国意,又述相国尝称弘撰文为不戾于古法。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而知己之谊,则有中心藏之而不忘者。即当欣跃操觚,竭其所蓄,直写相国硕德伟抱、辅世长民之大略,以求得相国之欢。然而审之于己,度之于世,皆有所不可。故敢敬陈其愚,唯执事详察焉。
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诸本省抚军,转咨吏部,不允;嗣又奉旨严催,不得已,强勉匍匐来京师;复具词令小儿抱呈吏部,又不允。借居昊天寺僧舍,僵卧一榻。两月以来,未尝出寺门一步。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门称谢而已。须白齿危,两目昏花,不能作楷书,意欲临期尚复陈情,冀幸于万一,蒙天子之矜怜,而放还田里。
夫贺相国之寿,非细故也。诸先生或在翰苑,或在台省,或在部司,皆闻望素著,人人属耳目。公为屏障以为相国寿,则其文必传视都下,非可以私藏巾笥者也。弘撰进而不能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无论学疏才短、不能揄扬相国之德,即朝廷宽厚之恩,亦未必以此为罪。而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甚至使不知者,以弘撰于相国素不识面,今一旦为此文,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希图录用,欺世盗名,将必有指摘之及。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即执事代为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
不然,操天下文章之柄,为天子教育人才,天下之士,望之如泰山北斗,伏谒门下者,咸思得邀相国之一盼为荣。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并乞上告相国:倘惠于相国,得归老华山,为击壤之民,以遂畎亩作息之愿,午夜一灯,晓窗万字,其不能忘相国之德,将以传之纪载而形之歌咏者,必有在矣。(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贺相国冯公寿文属:请托
B.尝具词诸本省抚军控:告诉
C.而之于法揆:衡量
D.倘惠于相国邀:邀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云本之相国意秦强而赵弱
B.强勉匍匐来京师敛赏财送其行
C.人人属耳目犹且从师而问
D.以遂畎亩作息之愿日与徒上高山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叙述了对方的意图,觉得应该马上为冯相国写一篇贺寿文章,但是从自己和世事的角度考虑,认为都不能从命。
B.本文第二段里,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手法,写自己来京前后的情况,强调自己年老有病和要尽的礼数,表达入情入理。
C.作者拒绝写寿文的原因,主要是怕牵累相国,这与开头记住相国理解自己的情谊和结尾不忘相国之德照应,行文严谨自然。
D.这封书信用委婉的语言表达了坚决的态度,拒绝了写寿文的请求,并结合归老田园的心愿,表现了清高不阿的节操。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门称谢而已。(4分)
(2)即执事代为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3分)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