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②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籍。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岁四五访其庐率:大概
B.自昼竟夜,忘寝食殆:恐怕
C.每积至数十,辄一之扣:扣问
D.安于贫贱,不人之知蕲:通“祈”,求
【小题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B.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C.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D.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小题3】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讨价还价,买其他东西也是这样。大家慢慢信服他,不欺骗他。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5分)
译文:
(2)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5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30 03:57: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一)
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一日不绝。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乐即诗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先生【1】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
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再变,至皮、陆【2】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3】。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4】。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
(取材于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二)
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馀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
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
(取材于叶燮《原诗》)
注释:【1】先生:指沈德潜,与袁枚同时的诗人、学者,即题目中的沈大宗伯。【2】皮、陆:指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3】燕哙:战国时燕国国君。他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自己为臣,结果国家大乱。【4】明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代表的后七子。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谓诗有工拙  工:精巧
B.至于性情遭际  遭际:相逢
C.与宋人无与乎  无与:无关
D.孰为流弊而衰  流弊:相沿下来的弊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人籁一日不绝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B.非有心于变也   青取之于蓝
C.其馀诸体 其孰能讥之乎
D.互为循环 君为我呼入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格律莫备于古    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
B.则虽造物有所不能  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
C.有不期其然而然者  有原本没有想到这样而变成这样的
D.兼综而条贯之 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
【小题4】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古 云 天 道 十 年 而 一 变 此 理 也 亦 势 也 无 事 无 物 不 然 宁 独 诗 之 一 道 胶 固 而 不 变 乎 ?
【小题5】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一个恰当的属于或成语,用来评价材料(一)中沈德潜和明七子的诗歌主张。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小题6】叶燮和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面对当时“尊唐抑宋”“诗必汉唐”的论调,二人提出了相似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解说。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未几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鄂韡:繁盛,“韡”音wěi。 ②赀:财货,音zī

【小题1】第①段中主人喜爱新牡丹是因为新牡丹□□、□□、□□。
【小题2】第②段“客”举“善相花者”这一例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新牡丹花朵美、价格高,但过于娇弱,不易成活。
B.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C.主人对牡丹不闻不问疏于养护,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D.主人种花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性格与修养出了偏差。
【小题4】第③段写主人“记之以自警”,结合全文,你认为他会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小题5】本文与高中课本 (朝代)龚自珍的《 》相比,在写法与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为   旌:表扬B.为之义 声:伸张
C.既而以吴民之乱于朝  请:请求D.且诏纷出   矫:假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郡之贤士大夫请当道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B.况草野无闻者欤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
C.买五人之头函之 德不厚望国之治
D.卒吾郡之发愤一击    其无礼于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②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也(游水)    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    士大夫之(类)
C.而学于师(以……为耻)    而江河(横渡)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 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今智乃反不能及
D.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小题3】找出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4】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5】翻译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饮茶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
吴主孙皓每宴群宦,皆令尽醉。韦昭饮酒不多,皓密使以茶茗自代。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续搜神记》云:“有人因病能饮茗一斛二斗,有客劝饮,过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胰。置柈中,以茗浇之,容一斛二斗。客云:“此名茗瘕。”(选自《唐五代笔记小说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自怀挟,到处煮饮怀挟:携带
B.远近倾慕倾慕:钦佩羡慕
C.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通狎:勾结
D.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润色:修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鸿渐之论广润色之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李公为啜两杯止锲舍之
C.皓密使茶茗自代前降及物故
D.以茗浇甚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与茗是以所采时间的早晚为区分,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喝茶。茶不仅能止渴,也可使人不想睡觉,泰山灵岩寺的和尚为了坐禅时不打瞌睡而不断喝茶。
B.人们互相仿效和尚喝茶,于是就成了一种风俗,很多地方的城镇里都有茶铺,无论什么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的买卖也不断。
C.陆鸿渐对茶道的盛行作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写了《茶论》,而且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
D.士大夫们都很看重喝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时请人为他煮茶;晋时谢安去拜访陆纳时,陆纳用茶与水果招待。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