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1)-(2)题。(6分)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1)选择上面语段中的词填空。(2分)
战国时期各国间存在“王道”和“霸道”两种政治观,孟子反对    的“霸道”,主张    的“王道”,认为通过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的运用,可以实现“王道”这一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2)结合上面语段,分析下面的选段,谈谈你对孟子的“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的观点的理解。(4分)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9-15 12:2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嵇康集跋

清黄丕烈

六朝人集存者寥寥,苟非善本,虽有如无。此《嵇康集》十卷,为丛书堂抄本,且匏庵手自仇校,尤足宝贵。历览诸家诗目,无此集宋刻,则旧抄为尚矣。余得此于知不足斋。渌饮年老患病,思以去书为买参之资。去冬曾作札往询其旧藏残本《元朝祕史》,今果寄余,并以此集及元刻《契丹国志》、活本《范石湖集》为副。余赠之番饼四十枚。闲窗展玩,因记数语于此。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嘉庆丙寅寒食日,晨雨小润,夜风息狂,荛翁书。

四月望后一日,香严周丈,借此校黄省曾本,云是本胜于黄刻多矣。余家亦有黄刻,暇日当取校也。前不知汪伯子为谁何,今从他处记载,知其人乃浙籍而寄居吴门者。家饶富,喜收藏骨董。郡先辈如李克山、惠松崖,皆尝馆其家,则又好文墨者也。是书之出于其家固宜。后人式微,物多散佚,可慨已。然思后人得其物,而思其人,俾知爱书好古,昔有其人,犹胜于良田美产,转徙他室,数十百年后,名字翳如,不更转悲为喜乎?伯子号念贻云,余友朱秋崖乃其内侄也,故稔知之。荛翁又记。

又曰:是书余用别本手校副本备阅。于丁卯岁为旧时西宾顾某借去,久假不归,遂致案头无副,殊为可惜。顷因启厨见此,复数语,俾知此本外,尚有余校本留于他所也。癸酉五月廿有六日,复翁。其去得书之日,已八阅岁矣。

(选自《嵇康集校注》)

注①匏庵:明朝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吴宽,世称匏庵先生。②番饼:旧时对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元的俗称。③汪伯子:这十卷《嵇康集》曾经的一位收藏者。④荛翁:清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黄丕烈的号,下文的“复翁”也是他的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
B.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
C.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
D.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刻,指宋代刻印的书籍。宋代,雕版印刷术盛行,雕版印刷、批量生产的书籍就叫刻本,刻本是相对于手抄本而言的。
B.嘉庆,皇帝年号。明清时期,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后人常用皇帝的年号代指皇帝,如明朝的万历、崇祯,清朝的康熙、乾隆等。
C.西宾,又称“西席”。古人的坐席分宾主。家塾教师和官僚们的幕客,坐最尊贵的坐东朝西的席位,称为“西宾”,主人则面朝东坐,称为“东家”。
D.跋,文体的一种,在这里用作动词。书籍中的跋主要是用来向读者说明或介绍与该书有关的一些情况。通常正文前的叫序,正文后的叫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介绍了《嵇康集》的,并肯定了这十卷书有极高的价值,同时还肯定了吴匏庵先生亲手校对其中的谬误,使得此书更为宝贵。
B.文章第二段,作者肯定了藏书的价值。在作者眼中,收藏书籍、写下跋语留给后人,自己的姓名也会被人铭记,这远比留下田产家财有意义。
C.文章第三段,作者介绍自己曾手抄了一份《嵇康集》,作为阅读的副本,但后来被顾某借去,顾某离开后一直没有回来,所以自己一直没有可供阅读的副本。
D.全文围绕《嵇康集》而作,作者不仅记叙了与此书有关的各种琐事,也有一些即兴而发的议论,可见作者作为藏书家,对书籍的一片赤诚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得此于知不足斋。渌饮年老患病,思以去书为买参之资。
(2)是书之出于其家固宜。后人式微,物多散佚,可慨已。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斧斤时入山林 ②申之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 ④斯天下民至焉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之以桑
B.弃甲曳而走
C.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D.假舟辑者,非能
【小题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
【小题5】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D.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分宁县云峰院记
(宋)曾巩
分宁人勤生而啬施,薄义而喜争,其土俗然也。自府来抵其县五百里,在山谷穷处。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其外尽在田。田高下硗腴,随所宜杂殖五谷,无废壤。女妇蚕杼,无懈人。茶盐蜜纸竹箭材苇之货,无有纤钜,治咸尽其身力。其勤如此。富者兼田千亩,廪实藏钱,至累岁不发,然视捐一钱,可以易死,宁死无所捐。其于施何如也?其间利害不能以米,父子、兄弟、夫妇,相去若弈棋然。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意向小戾,则相告讦,结党诈张,事关节以动视听。甚者画刻金木为章印,摹文书以绐吏,立县庭下,变伪一日千出,虽笞扑徙死交迹,不以属心。其喜争讼,岂比他州县哉?民虽勤而习如是,渐涵入骨髓,故贤令长佐吏比肩,常病其未易治教使移也。
云峰院在县极西界,无籍图,不知自何时立。景德三年,邑僧道常治其院而侈之。门闼靓深,殿寝言言。栖客之庐,斋庖库庾,序列两傍。浮图所用铙鼓鱼螺钟磬之编,百器备完。吾闻道常气质伟然,虽索其学,其归未能当于义,然治生事不废,其勤亦称其土俗。至有余辄斥散之,不为黍累计惜,乐淡泊无累,则又若能胜其啬施喜争之心,可言也。或曰使其人不汩溺其所学,其归一当于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乎?未敢必也。
庆历三年九月,与其徒谋曰:“吾排蓬藋治是院,不自意成就如此。今老矣,恐泯泯无声畀来人,相与图文字,买石刻之,使永永与是院俱传,可不可也?”咸曰:“然。”推其徒子思来请记,遂来,予不让,为申其可言者宠嘉之,使刻示邑人,其有激也。二十八日,南丰曾巩记。
(原文有删改)
(注)①馌(yè):给在田间劳作的农夫饭。②排蓬藋(diào):意为披荆斩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写分宁县民风“勤生而啬施,薄义而喜争”,以至于说其吝啬好斗是“渐涵入骨髓”,可见作者对分宁人的看法欠佳。
B.云峰院在分宁县的最西边,本是一座没有任何记载,也不知建于何时的寺院,僧人道常来此后,寺院日渐兴盛,规模逐渐扩大。
C.作者欣赏道常的勤奋与淡泊,却又非常直接地指出他沉迷于佛教,不能归于儒家仁义之道,否则他一定能够成为当地的俊杰。
D.道常年老后,不希望自己默默无闻地死去,于是请曾巩写一篇记文。作者则借题发挥,将可以流传下来的言行记载下来予以嘉奖,以此昭示百姓,激励他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且长寿者几人欤?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文章有删节)
注释:①零甃(zhòu)断甓 (pì):残墙碎砖。②冶华:美丽繁华 ③鼯狖(wúyòu):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礼曹,客有过者曰过:路过。
B.审视,玻璃五色具审:仔细地。
C.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贽:见面礼,礼物
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和:写和诗
【小题2】(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小题4】(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 (5分)
 
(2)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5分)

同类题5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5分)
福州州学经史阁记 朱熹
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振,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救也。绍熙四年,今教授临邛常君滩孙始至,既日进诸生,而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然后谨其出入之防,严其课试之法,朝夕其间,训诱不倦。于是学者竞,始知常君之为吾师。而常君之视诸生,亦闵闵焉,惟恐其不能自勉以进于学也。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则又为之益置书史,合旧为若干卷,度故御书阁之后,更为重屋以藏之。而以书来,请记其事,且致其诸生之意,曰:“愿有以教之也。”
予惟古之学者无他,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而已。夫其所明之德,所止之善,岂有待于外求哉?识其在我,而敬以存之,其亦可也。其所以必曰读书云者,则以天地阴阳事物之理,修身事亲齐家及国,以至于平治天下之道,与凡圣贤之言行,古今之得失,礼乐之名数,下而至于食货之源流,兵刑之法制,是亦莫非吾之度内。有不可得而精粗者,若非考诸载籍之文,沉潜参伍,以求其故,则亦无以明夫明德体用之全,而止其至善精微之极也。
然自圣学不传,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惟书之读,则其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禄利而已。是以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词章愈丽,论议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乎古人。然非书之罪也。读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无以为之地也。今观常君之为教,既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而后为之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则亦庶乎本末之有序矣。予虽有言,又何以于此哉。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本文选自《才子的散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学者竞,始知常君之为吾师。劝:劝告,劝说。
B.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乎古人。逮:逮捕、捕捉。
C.以钓声名、禄利而已。干:追求,求取。
D.予虽有言,又何以于此哉。加:追加,加倍。
【小题2】以下四组选项中,全都符合朱熹“学之有本”的治学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①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   ②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   ③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④记诵训诂文词   ⑤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   ⑥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福州州学的学风,本是东南一带最为浓郁的。但近年来,因为教育培养不得法,不知本末,导致风俗衰弱,读书人也无法振作,德高年长的人对此忧心忡忡。
B.朱熹认为,彰明品德,自成新民,并力求做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是治学的根本。“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学习也就变成了追求名誉、禄利的工具而已。
C.常滩孙来到福州,先开示以古人的教学之意,然后为学生“宁其居”、“严其防”、“严其法”,并为他们储书建阁,等等举措,符合朱熹“本末有序”的观点。
D.朱熹的观点有些未免失于偏颇。比如,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朱熹却认为天下的书越多,道理就越昏昧不清,这是书的罪过。这一观点就值得批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3分)
(2)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