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田生之文,稍融会六经,及先秦诸子诸史,尤契者蒙叟、贾长沙也。姑为近格,乃兼并昌黎、大苏,亦用其髓,弃其皮耳。师心纵横,不傍门户,故了无痕凿可指。诗亦无不可模者而亦无一模也此语良不诳以世无知者故其语亢而自高犯贤人之病无怪也。
(徐渭《书田生诗文后》,有删节)
【小题2】“贾长沙、昌黎”分别指        。(2分)
【小题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田生之诗”的特点,不超过20个字。(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9-18 10:31: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典学斋记

朱舜水

①人之所以必资于学者  ?盖前人之学也已成,所以著之即为教;后人之学也,未成而求成,因以循古先圣贤之道而为之,斯为学。学至于人也,其执柯伐柯也乎!今人以学为戏,邯郸之步履,优孟之衣冠,皆为学矣。或者以学为市,脩其天爵②,以要人爵;既得人爵③,弃其天爵,皆为学矣,无怪乎终身为学,终身未之学也!

②夫学者,所以学为人尔。子臣弟友,皆为学之地,忠孝谨信,皆为学之方,出入定省,皆为学之时,诗书执礼,皆为学之具。终身处于学之中,而一心越于学之外,欲求如古圣先贤也,其可得乎?

③五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始之于典学也。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终之于典学也。终始典于学,而学有不成者乎?歌焉诵焉,泳焉游焉,而学有不典者乎?至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与学化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者也。

④夫典者,常也,宪也,谓一念离此,无以为法。九峰先生谓常在于学,是犹与学为二也。吾子资质温淳,学之无有不至。昔者自谓性非善,亦非恶,岂有学焉而为不善人者乎?特患志意未定,当以论学取友,亲贤进业为务,其毋纳履于鲍鱼之肆乎!

⑤清源季敬名务本,初及吾门,遂从其君而西北归,何以赠之?略举为学之大意,以道其行云。

(注)①执柯伐柯:拿着斧柄伐木作斧柄,指按照一定的规则不会有大差别。②天爵:指高尚的道德修养。③人爵:一种被封赐的社会地位。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词是(    )。
A.矣B.何C.乎D.耶
【小题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出了为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学习做人的观点。
B.阐明了为学的对象、内容、时机、工具等方面。
C.指出了为学应该专注于学习的本质而非其形式。
D.论证了只要向古圣先哲们学习就可以学有所成。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写作意图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希望季敬为学时能做到“典学”。
B.希望季敬为学时志意应明确坚定。
C.希望季敬学习九峰先生的为学之法。
D.希望季敬为学时亲贤进业寻求性善。
【小题4】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简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滋众,其所谓义者亦滋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囯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墨子•尚同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C.“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也指贵族,如,《诗经•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
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秦以前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上面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
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
(小题3)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2)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与尹师鲁第一书
欧阳修
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前在京师相别时,约使人如河上,既受命,便遣白头奴出城,而还言不见舟矣。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
临行,台吏催苛百端,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使人惶迫不知所为。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始谋陆赴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沿汴淮,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在路无附书处,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及来此,问荆人,云去郢止两程,方喜得作书以奉问。又见家兄,言有人见师鲁过襄州,计今在郢久矣。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
安道与予在楚州,谈祸福事甚详,安道亦以为然。俟到夷陵写去,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又常与安道言,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师鲁察修此语,则处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秋寒矣,千万保重。不宣。修顿首。
(节选自《欧阳修集》)
【小题1】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欺骗
B.沿汴淮绝:渡过
C.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戚戚:高兴
D.咽喉自出京矣愈:痊愈
【小题2】下列“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
B.是又不留下书在京师
C.乃知留船
D.卒吾郡发愤之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分)
(1)俟到夷陵写去,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3分)
(2)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4分)
(3)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3分)
【小题4】从这封书信中看出作者有哪些宝贵的品质?(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节选)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黑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電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谳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文,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虹。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矶,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令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B.蔬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C.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D.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觅导者各携筇上山  筇:竹杖
B.公等何由得上也    由:由于
C.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  胜:美景
D.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    跻:攀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山上的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而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
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怪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2)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